“樱”为有你 “桃”你喜欢
——秦州大樱桃产业发展溯源
东经105°13′~106°01′、北纬34°05′~34°40′之间, 是天水秦州。这里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位于举世公认的优质水果产业带。

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茹毛饮血、开天辟地。时光的年轮和沧海桑田的变迁,将24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孕育成了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也滋养成了果蔬生长的沃土。数千年来,野生樱桃在秦州自然分布、茁壮成长。

16世纪,大樱桃在欧洲高加索山脉南部地区大规模种植;产量更高、口味更甜美、色泽更鲜艳、抗逆能力更强的欧洲大樱桃, 漂洋过海、走向全球更多适宜区。上世纪80年代初,流行全球的大樱桃落户秦州,并迎来了高光时刻。
樱桃之恋 “春果第一枝”牵手秦州
1982年春天,位于藉河川道北山的太京镇郑家磨马家窑自然村的个别农户,在区科技部门的指导下,首次从大连引进大樱桃进行试种,迈出了秦州种植大樱桃的第一步。尝到第一颗个大味美、色泽艳丽的大樱桃时,马家窑惊艳了整个秦州。自此,大樱桃便在藉河川道扎下了深厚的种植根基。2001年,依托国家退耕还林项目扶持,在罗玉沟区域的玉泉、中梁两镇集中连片种植大樱桃,大片大片的樱桃园,雨后春笋般成长,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春分时节,和煦的东风吹醒了沉睡一冬的樱桃园。半月后,玉泉镇罗玉沟一带被白色的花海包围,暖风徐来、暗香浮动,春意写满枝头,举步间,已阅尽人间春色。四月开花,五月结果,在短短四五十天的时间里,簇簇“雪花白”在果农的精心呵护和阳光雨露的滋养下,变成颗颗“宝石红”。小满前后,大樱桃迎来了丰收季,万亩樱桃园内,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果园里欢声笑语、果香四溢,果园外一辆辆农用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秦州大樱桃像七月的风一样热烈,以她独有的特质成就了“春果第一枝”,对果农做了最为诚实的馈赠。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罗玉沟区域的大樱桃面积达到3万亩,正常年景的产值达到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两万元,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樱桃集中连片栽培区。

遍地开花 大樱桃成了致富“金果果”

进入21世纪,秦州大樱桃种植驶入快车道。秦州区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确定大樱桃为特色果品种植业之一。全区上下抢抓政策机遇,科学论证选点,分批有序在罗玉沟片区、藉河川道及南北两山、秀金山及皂郊南沟河流域指导建设大樱桃规模化种植基地。
初夏时节的秀金山,满目苍翠、生机盎然。经过近10年的发展,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了9000余亩,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24家合作社星罗棋布、竞相发展,是规模化种植的典范。

典型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越来越多的果农看好大樱桃的种植前景,大樱桃从最初的太京、藉口、玉泉、中梁、皂郊等城郊镇村,向杨家寺、天水、汪川等周边镇村辐射拓展。从早熟到晚熟,涵盖了红灯、美早、俄罗斯8号、先锋、萨米脱、胜利等20余个主栽品种。至目前,全区大樱桃栽培面积达10万亩,正常年景产量5.0万吨,产值12亿元。大樱桃带来的收入,占全区果品总产值的四成以上,是名符其实的致富“金果果”和黄金种植业,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中,独当一面、功不可没。
向新而行 大樱桃发展更可持续
在秦州,为了种出更甜美、更好看、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大樱桃,种植户和农业科技人员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除了在传统旱作栽培方面优化水肥管理,挖掘潜力、提质增效外,还从设施种植、防灾体系建设、应用套袋技术等方面,用科技赋能、守正创新,走出了大樱桃种植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2024年春节前,玉泉镇烟铺村的“空调大棚”樱桃“鲜”中抢“先”,以不同方式送上消费者的餐桌,即使是高达400元一斤的售价,也丝毫不影响人们对新鲜美味的追捧。95后新农人王璇琳把现代制冷降温技术成功应用到日光温室,建成“空调大棚”,实现对大樱桃开花结果期的人为调节,让大樱桃一年四季实现“结果自由”。

立春时间,秦州区牡丹镇草川村山负冰雪、寒气袭人。但在设施大樱桃棚内,温暖如春,朵朵樱桃花竞相绽放、洁白如玉。工人们忙着除湿追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呵护,立夏后不久,饱满诱人、黑红晶亮的大樱桃挂满枝头,在最美的五月天,对忙碌了一冬的果农做了最为丰厚的回馈。

目前,已建成了以天水镇设施大樱桃集群为核心,辐射杨家寺、牡丹、玉泉、藉口、平南、皂郊等镇的大樱桃设施促成栽培示范基地746亩,大樱桃设施栽培已逐步成为助推秦州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早熟大樱桃和露地大樱桃的上市期相互补充、无缝连接,延长了整个产销链条。

勤劳智慧的秦州樱桃人,秉承工匠精神,不断探索优化栽培技术,不怕繁琐、不辞辛劳,给小小的樱桃穿上了白色的外衣。果实套袋现已成为秦州大樱桃提质增效的一项关键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和应用,是彻底杜绝果蝇危害,并使果实充分成熟提升内在品质及果面光洁度,预防裂果最有效的措施。秦州套袋大樱桃以其“更美丽、更有味、更安全”的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公斤售价高出普通大樱桃6元到12元,市场前景广阔。
春夏之交,频发的雹灾,成了大樱桃的头号杀手,为了提高抗灾能力,我区已建成“防雹网”和“三防棚”5000余亩,给樱桃园穿上“防雹衣”,把极端天气的影响降到最低。2020年5月29日,甘肃首条,国内第二条大樱桃自动分拣生产线在秦州投入使用,大樱桃的分拣进入自动化和智能化时代。
圈粉无数 从“枝头”到“舌尖”的美味
为了让秦州大樱桃走向全国,丰富更多城乡群众的“果盘子”秦州区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营销推介。2012年6月,中国樱桃年会暨西北地区大樱桃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秦州成功举办。2015年至2017年,由天水市人民政府主办,在秦州区连续三年举行了“秦州大樱桃”推介暨招商引资签约洽谈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级各类媒体不遗余力的宣传推介,秦州大樱桃因她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甜度、鲜度、硬度、亮度而层层破圈、享誉全国、圈粉无数。

园子里面采摘忙,市场之内交易火。占地20亩,交易区1400平方米,全区最大的大樱桃批发市场,就建在位于罗玉沟万亩樱桃园核心区的烟铺村。6月是大樱桃交易最火爆的阶段。凌晨5点,市场内就挤满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内蒙、西安、兰州、新疆等全国各地的客商。果农和商贩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框框色泽艳丽、晶莹剔透、柔韧多汁、酸甜可口的大樱桃从这里出发飞向全国各地。

“互联网+”销售模式的广泛应用和快递物流体系的健全,给秦州大樱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果农通过电商直播、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把新鲜味美的大樱桃销往全国各地。天水周边的兰州、西安、成都、青海等城市,早上下单,下午就可以品尝到新鲜的大樱桃,从“枝头”到“舌尖”不消一日,就可以实现。

樱你而甜 秦州大樱桃誉满全国
甘肃樱桃看天水、天水樱桃看秦州。早在2002年5月,全国著名大樱桃育种专家王逢寿老先生,来天水考察期间对秦州大樱桃作出如下评价:“没想到自己培育的10多个品种,在大连表现好的,在天水表现更好;在大连表现不好的,在天水表现也好。”通过多年不懈探索努力,秦州已成为业界专家公认的国内优质甜樱桃新兴优势产区之一。

现如今,秦州大樱桃不只是单纯的水果了,她已经成了羲皇故里、幸福秦州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外游子、分布全国的“果粉们”,一吃到秦州大樱桃,自然而然会想起这里秀美的山川、温润的气候、好客的人民。秦州大樱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也赋予她更多的荣誉和光环。

2013年“秦州大樱桃”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017年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好吃樱桃、2021年度中国最受市场欢迎的樱桃区域公用品牌20强”等殊荣。在2020年中国樱商大会推举出的“2020中国樱桃榜样百强榜”中,秦州大樱桃企业品牌占据4席。玉泉镇、太京镇 被推举为“中国樱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乡镇”。2023年入选“甘味”十大地方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这一张张耀眼的质量清单,对秦州大樱桃的品质和价值做了最好的注脚和生动诠释。
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
又是群山含翠时,樱桃累累俏枝头。
站在新的起点,秦州区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保持现有果园面积稳定的基础上,狠抓管理和提质增效,普及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力争尽快形成品种结构合理、管理水平标准、质量安全绿色、营销体系完善、品牌效应凸显、灾害防控有效的现代果业发展新局面,在陇上江南续写大樱桃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