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4月14日讯(记者 李欣 王歧)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创新构建"知识积累+理解感悟+审美鉴赏+表达应用"四维一体诗词课程体系,通过开发《中华经典诵读》等校本教材、开设特色课程、组建诗词社团等举措,将诗词巧妙融入日常教学,成功打造出“一校一品”的特色诗教品牌,让传统文化根植童心,为秦州教育注入诗意活力。
每天清晨,建设路第三小学的校园广播中经典诗词领诵准时响起,那抑扬顿挫的吟咏之声,如灵动的音符,弥漫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教室里,学生们整齐而洪亮的诵读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传承经典的乐章。
“古诗词有很多押韵的地方,让我感觉很神奇,我读得朗朗上口。我们每天早上有20分钟的朗读,每周有一节经典诵读课。”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学生王欣悦说。

在五年级四班的经典诵读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钱塘湖春行》诗词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反复朗读着这首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钱塘湖畔。窗外微风吹动树枝的簌簌声响,与课堂上的诵读声相互呼应,让这跨越千年的春日对话,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抽象的诗句也化作了可触可感的生命律动。
“中国的古诗是文化的根、民族的魂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诗词诵读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感受生活的美好,也可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脉根植于他们的骨子里,让他们能够发扬传承。”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经典诵读课教师郭云芳说。

在学校的诗词社团课上,10多名社员身着传统襦裙,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着声情并茂的朗诵。他们将《陇西行》《秦州杂诗》等经典诗篇巧妙串联,在千年文脉中穿梭。悠悠琴声伴随朗朗诵读,“莽莽万重山”的壮阔、“清渠一邑传”的宁静,随着优美的音韵缓缓流淌,生动再现了诗人笔下的陇右风情。
“古诗和古琴的音乐连奏在一起也是非常让人陶醉,对于这个诗词社团活动,我也是非常喜欢。因为它不仅提高了我的记忆能力,对我的写作能力也有非常大的提高。”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学生刘译丹说。

“我非常喜欢上诗词诵读课,每一次在这里学习,我觉得都是一种享受,有了音乐的融入,让诗词读起来更有节奏感。而这四首诗都是关于我的家乡天水,让我读起来更有亲切感。”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学生王梓惜说。
“我们的家乡不仅有麻辣烫美食,还有非常丰厚、浓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读诗词的时候,把天水的这些景点、文化传授给大家。”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诗词社团课教师黄丽媛说。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自2017年起,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开设了经典诵读课,成立了经典诵读社团,每周定时开展诵读活动。每天早上还会通过校园广播进行经典诗词领诵活动,由语文老师轮流带领全校学生诵读古诗文。同时,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编纂了《蒙学诵读本》《经典诗词诵读本》和《经典诗文诵读本》国学诵读教材。整套教材循序渐进、相互渗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体系。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能背150首古诗,有些是课堂上老师让我们背的,还有一些是我感觉这些诗好背,而且朗朗上口,我就背下来了。”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学生王欣悦说。

“从一年级到现在,一般学生可能会积攒到一二百首诗词,这个量对他们来说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今后的这个教学当中,利用早上的20分钟,利用经典朗读课以及课外,去布置作业,让他们积累更多的诗句,来美化他们的生活。”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经典诵读课教师郭云芳说。
“我们唯愿孩子们在心性纯净时,徜徉经典,耳濡目染于先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形成谦逊和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气质,养成豁达开朗、兼怀天下、诚实守信的品德,做一个大写的人。”天水市建设路第三小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惠文说。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