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1月29日讯(记者庞贵琦刘笑含实习记者姚茹雪)作为麦积山石窟所独有的“东方微笑”塑像,从魏晋时期至今已经微笑了1600多年,它们的微笑含蓄、内敛,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情。如今,“东方微笑”已成为天水所独有的文化符号,名扬天下。何彦云,这个潜心泥塑技艺30多年的非遗传承人,在泥土的雕琢中,一次次复刻着“东方微笑”,以热爱之名,默默守护和传承着传统艺术。
一走进天水泥塑非遗传承人何彦云的工作室,艺术气息迎面扑来,古朴的院落,透出沁心的静逸。走进屋内,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泥塑作品摆满了陈列架,它们或夸张变形,或惟妙惟肖。临摹麦积山石窟的各种的“薄肉塑壁画”也悬挂在墙壁上,这些作品每一件都栩栩如生,仿佛注入了灵魂,透出何彦云对泥塑艺术的炽热追求。
“这个屋子里是我36年以来保留的作品,里面包括了所有造型,造型的美也是我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挖掘,这种挖掘我也想把它留于后世,对后世有个交代,对自己也有个交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泥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彦云说。

他在泥塑的创作中,从用料的选择到配方的制定,都遵循传统造像的用泥方法,并依据所创作的产品,对工序进行改良和调整,让泥塑传承古法的同时,也具备现代特征。
“第一步它要打骨架,扎谷草,再进行泥土的配方,咱们的泥土配方里面不但有鸡蛋清、糯米汁、麻这些东西,还要把土进行翻炒,成了熟土,这些工序能达到十几二十种工序,反复进行,到最后和在一起,进行捶打,让泥更有韧性,更有黏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泥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彦云说。

何彦云所做的泥塑,虽然囊括了很多造型,但他最痴迷的、做得最多的还是麦积山石窟的泥塑,像飞天仕女、私语沙弥、迦叶尊者等等。在塑造过程中,他倾注了大量心力,在一次次临摹中赋予每件泥塑作品“生命”。尤其是对“东方微笑”神韵的临摹,已经超过10年,这一抹微笑,透出他的工匠精神。
何彦云复刻的“东方微笑”栩栩如生,和麦积山石窟中的小沙弥塑像几乎一模一样,小沙弥微微上扬的嘴角,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传递着温暖和宁静,这也体现出了非遗传承人何彦云的匠心独运和精湛技艺。
“每次在临摹的过程中我都会感觉到不足,这一种微笑是怎么产生的,我会时常去麦积山特窟观摩,记住他的样子以后,再去进行复原,过程我已经花了10多年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泥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彦云说。

麦积山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雕塑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微笑”造型,更是充满了人间温度。这些微笑跨越千年,体现了古人的从容豁达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何彦云的临摹创作,也是与古人时空对话的过程,他力求还原古人的心境与智慧,将神秘的“东方微笑”复刻。
“它是一种幸福的微笑、善良的微笑,充满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微笑,这也是咱们民族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内涵包含在作品里。每个游人来到麦积山旅游,当看到这一种千年的微笑,治愈自己的灵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泥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彦云说。

在一次次临摹中,何彦云始终坚守传统,延续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在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泥塑之中融入自己的心血。也正是在不断创作中,何彦云表露着对麦积山石窟的热爱,每一次对“东方微笑”的复刻,都是与古人的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也许在临摹过程中你会跟古人有一种对话,其实它里面包括的不光是一种造型,它里面有大美阳光正能量的、工匠的这种至善至美的思想在里面,追求的不仅是一种造型,而是一种灵魂的东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泥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彦云说。
如今,这跨越千年的“东方微笑”,已然成为了天水独有的文化符号,它也代表着中华民族颔首于东方,笑到最后的性格特征。何彦云,这个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传统泥塑艺人,坚守着对艺术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临摹的一件件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作品中,赓续着工匠精神。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其实很简单,就叫接续传统,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古人的作品、把自己的善念、把自己正能量的东西融入作品中,呈现它,也是我们这一代传承人的责任和职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泥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彦云说。
(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