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融媒体中心11月5日讯(记者 李欣 高世飞)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实施两年来,秦州区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创新模式,多措并举让农村产权资本“动”起来,沉睡资产“活”起来,新产业新业态“融”起来,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奋力谱写农村综合改革新篇章。

依托“秦州大樱桃”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优势,天水镇天水村先后建成了现代化果蔬育苗工厂、设施大樱桃基地、果树多防棚等多个产业项目,探索建立了“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利益共同体,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样板。
“天水育苗工厂项目占地约25亩,2023年12月底开工,到2024年9月中旬达到交工条件。目前是3号棚提前进行了交接。” 甘肃臻盛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苏逢军说。
“咱们这个设施大樱桃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是60亩,建设19座双立柱双保温大棚,目前大棚全部完成,里面的设施也基本上安装完成。”甘肃鑫涌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施工人员高保平说。

据了解,位于天水村的现代化果蔬育苗工厂建设项目,建设薄膜连栋温室3栋,目前已全面竣工。1号棚和2号棚采用当前最先进的无土栽培,3号棚为有土栽培草莓园区,依据“集中连片、统筹规划、落地见效、示范带动”的建设目标,可培育番茄、茄子、黄瓜等茄果类蔬菜及草莓等果蔬种苗。
“在1、2号棚里面,它是用循环水,杜绝了过去传统的土壤栽培模式,达到了细菌无感染。目前来说就是很优越的条件,种植出来的蔬菜这些都能达到有机标准。”甘肃臻盛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员苏逢军说。

此外,该村的果树多防棚建设项目也在顺利推进中。26座多防棚膜和内保温棉被等材料已安装完毕,配套设施大部分已完工。项目将建成水肥一体化作业和搭建智慧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实现农业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达到品质数字化、模式可视化、增收持续化。
“双立柱双保温就能达到保温效果,还有空气可以在温度过高的时候降温,温度低的时候升温,还有补光灯,如果光照不好的情况下,可以把补光灯打开,给樱桃树补光来增加它的发育。”甘肃鑫涌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施工人员高保平说。

产业兴旺,不仅要产得好,还要卖得好。区域品牌展示销售中心建设项目致力于打造集直播、电商、新媒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直播产业基地,进而解决卖得好的问题。在平南镇孙集村农客电商直播孵化中心,直播室、展销厅、培训室一应俱全,作为秦州区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直播基地的关键“落子”,目前,基地已建成不同设计风格的直播间5间,每个直播间均配备了专业声卡和灯光等设备,为主播提供良好的直播环境。
“通过5个直播间,我们可以把秦州区还有相关地区的农特产品在展柜上展示出来。通过我们的直播员,向全国进行发布,可以进行网上销售。”甘肃上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李海利说。

区域品牌展示销售中心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成果基地和农产品集中销售中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实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反馈等线上线下统一调度的综合性指挥功能,为农业主体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打通农特产品走向千家万户的“新道路”,促进特色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乡村产业增加了多元价值。
“现在我们站的这个厅是我们的网络指挥中心,前面有5个直播间,还有一个展示销售中心,有400多平方米。现在装修方面全部土建类已经完成,现在只是设备调试阶段。”甘肃上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李海利说。

据了解,秦州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总投资3.7亿元,项目实施期限两年,试点试验以“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共同富裕实践区、陇东南数字乡村先导区、西北地区人才振兴样板区、陇上江南善治乡村创新区”为目标,坚持项目建设与机制创新并重、产业发展与共同富裕并重、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并重、人才培育与乡村建设并重、社会治理与为民服务并重,精心谋划富民产业、数字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治理4大板块19个项目,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