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秦州篇章】
构建“公路+产业”交通网拓宽群众“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在秦州区交通系统引发热烈反响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10月12日讯(记者高世飞马鹏)连日来,秦州区交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动力,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树牢争创一流意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群众“致富路”,奋力谱写秦州交通事业发展新篇章。
修通一条公路,融合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四好农村路”建设既提升了乡村“颜值”,又撬动了乡村产业发展。2023年秦州区对太京镇至牡丹镇的公路进行了“白改黑”提质改造,这条全长6.5公里的公路,于当年9月全面完工并通车。自此,每到深秋时节,太牡公路沿线便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是这段路的公路养护员,为让出行的人看到路面更整洁,我们每天把两边的砂石、石子扫干净,草除净,下雨天就不会有水,路面如果出现有损坏的地方,立即上报交通局,及时补救,让出行道路安全。”秦州区交通运输局太牡公路养护员李林周说。

“四好农村路”一头连着农村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秦州区围绕打通产业发展交通瓶颈,走致富振兴道路的主定位,大力实施“公路+产业”工程,主动服务秦州大樱桃、花牛苹果、花椒等特色产业基地,2021至2023年,全区新建自然村通硬化路120条207公里、村道安防72条156公里、产业路57条111.596公里。全区实现了16镇100%通油,420个行政村100%通水泥路。通过畅通“出口路”、打通“断头路”、对接“大通道”,使农村公路成为秦州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们这段路修了,确实对我们牡丹镇村民出行非常方便,路面光,原来下雪不能走,现在下雪也能走,拿点农产品也方便,确实是个惠民工程。”秦州区牡丹镇辛家沟村村民辛双林说。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意见和方案,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扎实部署,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全面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以‘四好农村路’建设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秦州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武文说。

一路交通便利,一路风景如画。崭新的公路可以让各个旅游景区串点成线、聚点成片,大幅提升旅游体验的舒适感。在秦州区X310线关子镇至古坡旅游产业道路工程现场,已完成3公里的柏油路面铺设,标线、防护设施已安装完毕,正在进行剩余4.5公里水稳层的养生,以及油面铺设等工作。
“我们村上今年修了一条路,修得特别好,现在也很宽,马上完工了,走镇上骑个电动车也感觉很方便。”秦州区关子镇高炉子村村民陈满红说。
“秦州关子至甘谷古坡道路建设项目全长7.54公里,总投资1092万元,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6米,自今年的四月份进场施工,截至目前,已完成路面3公里,路基基层7.5公里。接下来,我们安排时间节点和施工工序,对4.5公里的路面进行了油面铺设。”秦州区交通运输局工程师陈首元说。

“我们关子镇到古坡草原旅游确实方便,来的游客也多,对我们农民群众来说,出行也方便,包括对我们农村经济各方面都有所提升,确实好。”秦州区关子镇高炉子村村民陈金君说。
“我们始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夯基础、保民生、促后进的先导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公路+’融合发展,串联苹果、秦州大樱桃产业基地,打通乡村旅游通道,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秦州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武文说。

大交通,大格局,大发展。区交通运输局始终把聚力民生实事、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关子镇赵家河桥、大门镇田窑桥、余坪桥三座桥梁以及30条53.14公里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8条9.725公里水毁道路修复工程和5条新建产业路已全部完工,为全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项目建成后,首先方便了沿途群众的出行,同时也缩短了农副产品运输的时间;二是促进了沿线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道路运输服务水平,完善了路网结构。”秦州区交通运输局工程师陈首元说。
“聚焦‘走前列、争一流’的目标定位,以‘办好人民满意交通’为己任,以‘打通断头路、完善连接路、提升产业路’为目标,深入实施交通提升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推动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着力提升全区路网服务水平,不断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秦州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武文说。
(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