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6月28日讯 (记者 赵晨辉 庞贵琦 杨文慧 陈每阳 刘笑含)南山苍苍、藉水清波。盛夏时节,秦州区南山景区绿得宛如一块翡翠,被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咏叹过的“南山古柏”,苍劲挺拔、生机盎然。景区内山泉、古树、古寺、诗圣祠、二妙轩碑等名胜古迹物华天宝、文脉厚重、源远流长。今天我们来这里探春秋古柏,寻解生命之力;吟杜甫诗篇,感悟家国情怀;抚岁月长河,穿越历史时空,寻觅时光留下的印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可谓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千百年来这两句饱含家国情怀和思乡之情的佳句广为流传,但是它的出处却鲜有人知,这两句诗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公元759年诗圣杜甫写就于天水秦州城南的南郭寺,今天我们就来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刹”的南郭寺,一起去领略给予诗圣杜甫精神慰藉和创作灵感的千年古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

公元759年立秋过后,战乱中的杜甫携家带口,来到秦州,在城南慧音山上的南郭寺作了短暂停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写了117首诗,这些诗作抒发了他伤时感乱忧郁孤愤之情,富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色彩,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当时间穿越了漫长的历史长河,抵达了2024年的夏至,一群来自山东曲阜崇儒学校的学子们,追寻诗圣足迹,来到这片诗意大地和杜甫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吟。

秦州的雄山秀水、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了杜甫,相对和平包容的政治环境和淳朴热情的乡风民俗给了他修整喘息的机会。这期间,他以地域文化为引,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兼容并蓄,创作出《秦州杂诗二十首》《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等千古名篇,留下了南郭寺与杜甫相互成就的美谈。
“通过这些古圣先贤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来重新感受当时这些圣贤的经历、圣贤的心境,进而了解我们历史上的这些重要事件、人物,让我们的学习让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加充实丰富。”山东曲阜崇儒学校校长吴海波说。

清顺治初,任陇右道佥事的宋琬,选择杜甫在秦州的诗作60首,集王羲之、王献之等晋人之书刻于石碑之上,因杜甫的诗妙,王羲之的字妙,取名“二妙轩”。现存“二妙轩”碑为后人系清初拓本复刻,行草楷棣相间,为南郭寺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
“位卑不敢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我觉得杜甫先生的这一生或者是从读他诗的当中的感受,也能够更好地激励我去继续向前走下去。”山东曲阜崇儒学校学生马艺洋说。

李杜诗篇千古咏流传,春秋古柏老树焕新颜。春秋时期的老树牵手唐朝的诗,给城南的山赋予了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文化标识和生态标识。
李杜诗中的老树古柏,早于这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寺院,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你看他两千多年了生命力那么强啊,好像这个树给我的一种感觉,它就是积极上进、奋勇向前一种感觉。”游客赵锦青说。

在南郭寺西院,有一眼泉水,史书记载水流从北向南,泉水清澈甘冽,终年不息,杜甫在诗中称他为“北流泉”。
每一个乡土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眼泉。那是他们童年的记忆,是故乡的象征,更是生命的源泉。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眼泉,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感。而南郭寺内的北流泉就是杜甫心中的那眼泉,1200多年前,诗圣也许在这眼泉里取水煮茗,在泉边休憩赏花。泉水给了诗圣甘露般的灵感,诗圣也有感而发写下了"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让一眼普通的山泉因为与诗圣的邂逅而盛满人文之光,闻名于世。
后人为储水及取水方便,便在泉水之上修建六角形亭一座。亭前悬挂“逝者如斯夫,留得山泉鉴今古;昔人长已矣,尚余亭宇任往来”的对联,用来纪念杜甫。

杜甫的秦州之行之吟,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人们或修祠刻碑、或寻迹朝圣,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怀念和膜拜,并从他身上学习、弘扬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四季更替,岁月不息,杜甫曾经在院落里读书吟诗,在老树前踱步长思,在月光下思乡怀人,南山的草木山川目睹了杜甫那段以诗寄情的美好时光,参天古树默默无声地见证了杜甫与古秦州的诗意遇合。如今,这些贯穿历史、吟咏秦州的诗篇,已经悄然成为秦州的人文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