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2月23日讯 (记者 庞贵琦 赵婷)秦腔是秦人的民歌,是西北人刻进骨子里的腔调。在秦州,要过一个传统年,必然少不了吼一曲秦腔。一声锣起,让回荡的秦韵拉满了新年的氛围感。秦州区2024年春节秦腔名家专场精彩上演以来,一场场华丽惊艳、技艺娴熟的专业表演,让天水的戏迷朋友们开了眼界,过足了戏瘾,在浓浓的戏韵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2月22日,是秦州区2024年春节秦腔名家专场演出的第三天。虽然天气寒冷,但丝毫没有减弱戏迷们看戏的热情。台上婉转的唱腔、精湛的表演和精彩的剧情,让台下的戏迷屏气凝神,陶醉其中,不少观众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的表演场面。
“秦腔对我来说就是我的精神支柱,爱秦腔就是这么痴迷。首先人的精神面貌好,一天出来心情好,心态阳光。”市民张粉潭说。
“我们在舞台上唱,观众跟着我们一起唱,而且他们特别懂戏,咱们这边称之为秦州,我们秦腔人来到这里,感觉到特别亲切。”国家一级演员西安三意社副社长杨升娟说。

当天午场演出传统经典剧目《打金枝》。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芳饰演剧目中的公主,她精湛的演绎,把剧中人物的性格诠释得淋漓尽致。剧目讲的是皇家的家长里短,但映射的是普通百姓的家中琐事。
“我觉得这个戏和生活中是一样的,跟大家都一样,跟每个女性都一样,我觉得你能处理好你的家庭,就能处理好外面的关系,这是一样的。”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淑芳说。
“我平时特别喜爱秦腔,这么远搭车过来看百年三意社的戏,像今天的《打金枝》,晚上的《铡美案》,我很喜欢这本戏。”陇南戏迷郭继国说。

戏曲小天地,人生大舞台。秦州人对秦腔的喜爱,能用“情有独钟”来形容。每年民间的节庆文化活动中,总是少不了秦腔的“场子”,从剧院大堂到街头巷尾,生活的喜怒哀乐都被融进了秦腔之中。
“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 它也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有时候觉得麻烦了、心里不痛快的时候,我就到山上去,看看秦腔,吼两嗓子,心里的烦恼一下就过去了。”市民郭俊俊说。
“人在烦恼的时候,唱秦腔可以缓解人的压力,我每天晚上从七点到十二点都在唱秦腔,每天晚上都在坚持,我对秦腔是特别执着的。”陇南戏迷郭继国说。
“我感觉到天水包括甘肃全省,对秦腔是非常非常爱,演的都是家国情怀,鞭挞丑邪恶,赞扬真善美,所以大家听秦腔,对生活也有所启迪。”西北名丑、三意社艺术总监薛广民说。

秦腔是“秦人”的精神载体。作为“秦人”的发祥地,秦州百姓对秦腔的钟爱无以复加。在秦州,群众通过秦腔表达喜怒哀乐,在一声声吼唱中,释放个人情怀。
“传递的都是正能量,赞扬的都是真善美,从舞台上的作品中提出精神上的东西,一个是美的享受,另一个是真真正正从作品中、从戏剧中能明白做人的道理。”西北名丑、三意社艺术总监薛广民说。
“秦腔在舞台上呈现的都是忠、奸、孝道,我们从小看戏,《三娘教子》这些戏都是有教育意义,对秦人来说,秦腔就是秦人骨子里的东西,只要秦人在,秦腔就在。”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五届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淑芳说。 (编辑:陈每阳 责编:黄 璐 审核:莫晓燕)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李俊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