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2月6日讯(记者 李欣 王岐) 一口酥脆的麻花,是众多秦州人记忆中的年味。进入腊月后,秦州区大门镇上街村的丹阳大麻花,是麻花生产的大本营,他们全员上岗加紧生产制作,煎炸之间,飘出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四,大门镇上街村两间不大的铺面里,丹阳大麻花作坊全员上岗,正加紧赶制年货麻花。和面、搓麻花、煎炸、卖货,一家人分工明确地忙碌着。

“现在快过年了,一天就要十袋面,我们娘俩做不出来,孩子姑姑姑父就都来帮忙。我负责和面,我儿子负责搓麻花,他爷爷负责夹麻花,他姑姑姑父帮忙卖。”大门镇上街村村民闫丹阳说。
“我搓麻花七年了,我妈已经干了十五年了,我们一家人都会做,我妹妹、我媳妇、我奶奶都会,是传下来的,我现在最快一个小时能做三百个麻花。”大门镇上街村村民陈豆豆说。

在这里他们把麻花叫做麻糖,样子是麻花,但口感截然不同,他们做的麻花不像我们平时吃的那般酥脆,多了一些软香的口感,牙口不好的也能吃。闫丹阳在制作麻花时,根据当地的口味,在和面时可以加入鸡蛋和热油,有些麻花还会加点油酥让炸出来的麻花更加酥脆、吃起来更香。
“搓麻花已经11年了,搓了这么多年一直卖得好,从一开始就在锅边上等麻花,平南、小天水、汪川、齐寿、娘娘坝都在卖,一天有几个人取,一人就取二三百个麻花,现在忙不过来。”大门镇上街村村民闫丹阳说。
“我们是每天做,现场制售,现做现卖,平时一天就搓六七百个,每天干到下午两点,能做一千二百个到一千五百个干麻花,软麻花一天能做三百个,基本上每天下午就卖完了。”大门镇上街村村民陈豆豆说。

麻花的口感和风味一部分取决于和面的技术,更取决于炸麻花时的油温和火候。一个好的师傅能控制好铁鏊子里的油温,使炸出来的麻花颜色金黄均匀,还能用筷子拉伸麻花的长短,使炸出来的麻花长短颜色都一样,既好吃又好看。陈豆豆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帮妈妈炸麻花已经六七年了,但核心和面技术始终都掌握不了。
“和面这个东西是一种技术,现在六七年了基本的还掌握不来,没有我妈和的劲道,我做的麻花就缩短了,原本24公分的放一晚上就成20公分了,我妈搓的麻花就不缩,一直就是脆的。”大门镇上街村村民陈豆豆说。

采访中一位前来买麻花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小朋友们很少吃零食,最期盼的事情就是跟着父母去逛集会,能吃上酥脆的麻花。随着时代的发展,麻花已不再是新春佳节里的“奢侈品”,但仍然是孩子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年味。
“我今天给娃往上海邮麻花,干的和软的一种,我们当地的麻花好吃,孩子现在在外面回不来,就想吃家乡的麻花和烤馍。”大门镇关峡村村民闫红梅说。

每逢过年,麻花这一传统美食从未缺席,它承载了人们儿时的记忆,成了一种让人想家的年味儿,同时也寄托着闫丹阳娘俩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
“我就想办厂子、搞批发,现在就是资金和人手不到位,办个厂子雇些工人我就和我妈轻松一点。好多吃了三四年以上的老顾客,都是三四包、四五包买。”大门镇上街村村民陈豆豆说。
“我的想法就是,孩子也大了,我想给儿子和儿媳妇再开一个店,我开一个店,往大了扩展。”大门镇上街村村民闫丹阳说。(编辑:陈每阳 责编:李 鑫 审核:莫晓燕)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李俊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