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系列报道】(一)
“西菜南移”战略 让高寒阴湿山区变成高标准蔬菜产业基地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9月29日讯(记者 刘武峰)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秦州区藉河川道区原有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几乎全部被征用,破解日益紧张的城市蔬菜供应和确保偏远山区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成为当前的主要工作。面对困难,秦州区立足区位资源优势,敢于破冰试水,大胆尝试,提出“西菜南移”战略目标,成功走出了一条在高寒阴湿地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新路子。

杨家寺镇是我区西南片区的重点镇之一,最高海拔2452米,最低海拔1670米,多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雨量683毫米,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多年来,村民主要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农业产业效益低下,群众增收渠道单一。
“2013年之前,这是农户的承包地,当时种的是小麦、洋芋、菜籽、胡麻,按当时收入,一亩小麦地是三四百元。”秦州区杨家寺镇石马村党支部书记马景刚说。
“杨家寺镇是一个高冷阴寒的冷凉山区,主要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传统农业为主,都是靠天吃饭的雨养型农业。”秦州区杨家寺镇镇长任建军说。

让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让高寒冷凉山区发展蔬菜产业,成为当时农业部门重点思考的问题。早在2014年,经过区农业部门多次实地考察,反复科学调研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杨家寺镇尽管气候高寒冷凉,但有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适宜种植蔬菜,发展设施蔬菜大棚。于是,首家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入驻杨家寺镇川道区,开始了专业种植蔬菜之路。
“我们合作社是2014年元月,在杨家寺士子村的这一片土地落地生根,2015年我们就开始建钢架大棚,当初我们建的圆管钢架大棚,这个区域共建大棚186座。”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甲奇说。

2015年春季,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首期建成26座钢架大棚,试种的西红柿、黄瓜、辣椒等蔬菜取得不错的收益。当年每个大棚能产生近3000元的经济效益。后经相关部门检验和调研认为,杨家寺镇种出的蔬菜产量高,质量优,深受市民喜爱,这也标志着秦州区在高寒冷凉山区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开了新局。
“村民增收明显,除了有土地流转费之外,还有务工费,同时,解决了村上剩余劳动力40多人。”秦州区杨家寺镇石马村党支部书记马景刚说。

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高寒山区发展设施蔬菜也并不是顺风顺水。2018年的一场大雪,压坏了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分之一的钢架大棚,导致多数大棚骨架变形。为提高设施大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育苗、生产反季节蔬菜能力,区农业部门组织合作社、技术人员多次前往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当地的先进经验,最终提高了全区设施蔬菜大棚的防灾能力和生产水平。
“2018年就建成椭圆管的钢架大棚86座,2019年建成了连栋温室,共建了3.2万平方米。”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甲奇说。

为真正实现反季节蔬菜在杨家寺镇等高寒阴湿地区量产,2021年农业部门拨付480万元农业专项资金,扶持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部分普通钢架大棚改建成科技含量更高的日光温室大棚,寒冬腊月,市民也可吃到当地温室大棚生产的圣女果,品尝到初春新鲜的豇豆。
“通过我们十年蔬菜产业的发展,从原来简单的大棚蔬菜作物,到现在阳光温室精细化的管理,发挥了很大的效益,去年我们的纯收入达到四百六十万元。今年比去年效益可能还要好一点,并且我们吸纳了当地就业人员达到三百多人。”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甲奇说。

金土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试种设施蔬菜的成功,为秦州区在高寒冷凉山区发展设施蔬菜提供了经验。经过农业部门的认真调研并结合近年来试验示范成果,2016年秦州区果断决策,提出“西菜南移”战略目标,2020年12月,建设完成了以杨家寺镇为核心区,秦岭镇、牡丹镇为次核心区的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杨家寺镇为中心区,已经辐射到大门、汪川、天水等镇区域,设施农业也遍地开花,目前设施蔬菜钢架大棚达到5000座,连栋智能温室面积达到了30万平方米,日光温室16座。”秦州区杨家寺镇镇长任建军说。
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到一排排漂亮整洁的蔬菜大棚,再到现代化的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我区在高寒阴湿地区成功闯出了一条蔬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既解决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又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编辑 李鑫 陈每阳)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李俊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