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融媒体中心8月24日讯 近年来,秦州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部署要求,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实践经验,围绕“宜居、宜业、村美、民富、人和”的目标,以改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整合各类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分类梯次推进,着力创建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
坚持在科学谋划建机制中下好“先手棋”。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印发《秦州区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秦州区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全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通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及早谋划、合理布局示范创建工作。完善协调落实机制,建立区四大组织领导联系镇抓协调、行业部门包项目抓衔接、镇领导包村抓落实的“三包三抓”机制,完善建立“月通报、季调度”会商分析督导调动机制及群众主动参与机制,有效推动示范村创建工作落实见效。
坚持在示范引领抓规划中绘好“线路图”。按照“城乡融合、以城带乡、集中连片、串点示范”的工作思路,统筹村庄当前发展和长远目标,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一体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住房建设、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确保村庄发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村民主体、专业支撑的村庄规划工作机制,尊重群众意愿,注重留存原始风貌、顺应自然风格、保护文化血脉,突出差异化设计和特色化改造,严防千村一面、千村一片。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246个,发展类村规编制实现全覆盖。
坚持在完善设施夯基础中打造“样板村”。按照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改造提升的工作思路,统筹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围绕“八大行动”“七大工程”及乡村建设示范行动3大类23项创建目标任务,坚持高质量“建点”、精品化“连线”、一体化“布面”,从乡村旅游带动型、城郊融合发展型、产业提升助推型、村落文化保护型等4个类型,辐射示范带动,全力打造乡村风貌新、基础设施全、公共服务好、乡村治理优的乡村建设样板村。近年来,全区共创建省级示范镇2个、省级示范村12个、市级示范村26个、区级示范村42个。累计完成巷道硬化3.84万平方米,自来水管网改造提升14.8公里,修建排水渠1.59万米,累计建成农村污水处理站42个、垃圾转运站14座,绿化道路240公里、绿化村庄32个,补齐了短板弱项。
坚持在多方筹资促保障中打好“组合拳”。通过“向上争、财政补、部门拼”等多种渠道,共整合1.49亿各类资金优先用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彰显、生活便利、宜居宜业的省级示范镇。做“优”产业发展。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以撂荒地整治为重点,全力抓好粮食安全,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整治撂荒地1.55万亩,打造千亩粮油示范点40个,提升改造老旧果园4500亩、优质设施大樱桃基地11个,产业发展持续提升。做“靓”人居环境。以整治“脏乱差”、消除“危旧坏”、打造“洁净美”人居环境“百日攻坚行动”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为抓手,累计组织发动群众3.3万人次,整治村内沟渠521.9公里,清理各类垃圾2700余吨,清理柴草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85.5吨,创建“美丽庭院”410户,改建卫生厕所1361个,新建小微公园30余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做“优”公共服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常态化落实控辍保学保障措施,全区无新增失辍学学生,全覆盖落实低收入人口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参保资助率和签约随访率均达到100%,全区1777户6257名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供养。
坚持在强化宣传抓治理中激发“新动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加大政策宣讲、普法宣传和精神文明创建,结合农民丰收节活动,举办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120余场次。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打造以挖掘“一段村史、提炼一条村训、新建一条文化长廊、提升一处文体广场、搭建一方乡村舞台、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完善一个农家书屋、建立一支民间文艺团队、推出一批乡村好人、培育一批乡村文化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十个一”乡村文化建设示范点,搭建“群众大舞台”,讲好和美乡村故事,展示民俗风情、丰富地域文化,让乡村展现人文之美。(供稿/秦州区农业农村局 编辑/许雅欣 审核/辛智翔)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