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融媒体中心6月9日讯 秦州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被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秦州区农技中心被评为全国五星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区委、区政府连续2年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考核评定为优秀等次。

强政策树立导向。动力在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要求,把确保粮食安全和油料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发展农业的首要任务,把政策和资金重点用在提高粮油生产能力以及质量效益上。先后制定出台《天水市秦州区产粮油大县资金使用方案》《天水市秦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天水市秦州区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方案》《天水市秦州区撂荒地整治奖补办法》,从政策层面树立了多种粮、种好粮、多打粮的鲜明导向。舍得下气力,增投入,科学合理用足用好产粮油大县奖补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一喷三防”补助资金等各类粮食发展资金,以大投入、大扶持保障粮食高产出、高质量。

强根本夯实基础。根本在耕地。在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大规模、整山系、整流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实施高标农田建设任务4.5万亩。采取鼓励支持自种、托管、代管、流转、社会化服务、社会资本融资等多种方式整治撂荒地7.6万亩,天水益丰众禾农业有限公司在华岐镇范山村投资3250万元整治撂荒地5000余亩,使昔日的荒地变成了良田。围绕“以路兴产、以产增收”,在粮食生产重点镇、重点区域、重要基地,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新修产业路240余公里、配套边沟渠120余公里,有效改善田、路、渠等生产条件,有力夯实了粮油生产基础。

强引领抓点示范。方法在引导。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紧紧围绕稳面积、提产能,及早动手,及时对接,实地踏勘,谋划布局全年粮食生产示范点、片带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在秦岭、牡丹、杨家寺、华岐、天水、汪川等镇集中连片打造万亩粮油生产示范片带6个,小麦、玉米、冬油菜、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千亩示范点40个,依托56家专业合作社落实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05万亩。

强科技支撑保障。出路在科技。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积极引进推广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大力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整合资金1450万元,引进植保无人机、大豆玉米联合播种机等新型农业机械1800台(套);结合庆祝农民丰收节,奖励种粮大户大型拖拉机30台,播种机14台,玉米收割机11台,烘干机8台,激发了种粮农户的积极性;撬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农机装备资金1000余万元。安排180万元建成集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的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3个。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原则,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粮食生产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引进小麦“兰大211”、油菜“天油15号”等主要农作物种植新品种10个,培育科技示范基地14个,实施油纤兼用型胡麻良种示范推广等项目12个。

强链条提质增效。关键在增收。深入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累计培育龙头企业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92家,家庭农场232家,国家级示范社9家(秦远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种粮企业去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鼓励发展种养循环、种养加一体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40个。着力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安排衔接资金500多万元,重点扶持盈麦香、绿昊农业等龙头企业开展粮油深加工,带动农户全面参与粮油种植、基地务工、工厂就业,真正实现农民种粮挣钱得利。(供稿 区农业农村局)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李俊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