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州>>正文
一个贫困村的深度年味(图)
(2019/2/19 16:04:59)  来源:丁晓刚  打印本页

一个贫困村的深度年味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晓刚

  进入正月,融融的春雪下个不停。从初六这天开始,天水市到处是雪的白。记者踏雪访农家,与村民们一起过年,采写山村年味,的确有了深度感悟。山村中那热闹而又丰满的年味,透视着农村在精准扶贫工作后引发的深度嬗变。

  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唐家窑村丁家门自然村位于太京镇北部山区,距镇区约10公里,全村共67户278人,耕地面积650亩。该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又是地质灾害隐患村之一,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的难度极大,群众盼整村易地搬迁的愿望十分迫切。为彻底改变该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现状,太京镇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于2015年选址镇政府所在地甸子村启动了丁家门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受益最大是我们的农民。村民丁玉堂说:当年我们住在山上,路都没有一条象样的,现在脚下全是水泥路。老村子里那个杂乱,真的叫人无法形容,猪、狗、人混居,卫生很差。过去,小孩子上学,更叫人难受,一个小小的娃娃每天要走三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村上的光棍也很多,连个媳妇都找不上,给人家多少彩礼,人家都不嫁我们村。现在媒婆主动上门,我村的小伙子是抢手货。想起过去的苦日子,叫人想起来都难受,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们农民人那有今天。现在全村人都在搞劳务输出,日子真的变了样。咱们村现在是技术型的劳务输出,人人都会搞装修。现在娃们上幼儿园、学校很方便,一出门就是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真的是好日子才开始。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包工程和打工,挣来的钱不比城里人的少。 好生活真的是党给的,好事情党记着咱农民人,我感到很骄傲。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没有错。精准脱贫和精准扶贫真的为我们办了大事实事和好事。我一定要把党的恩情讲给儿孙们听,叫他们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在记者看来,农民人不会说假话,丁玉堂老人的话引发了记者的深度思考。

  在丁家门自然村异地搬迁的谋划启动阶段,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带领一班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结合村庄实际,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提前开展宣传动员,通过召开群众代表会、入户进行宣传等多种形式,分别从安置模式选择、新村选址、新村规划建设、后续富民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确定了整村搬迁易地集中安置的模式。在规划实施阶段,镇上和村“两委”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结合新村建设模式和建设内容,确定了“统筹规划、群众自愿、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的建设思路。同时,在户型设计上,结合全镇新村整体建设规划,按照“尊重群众意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科学规划新村建设,设计了即符合群众意愿又符合村俗习惯的“功能全面,结构安全,节能环保,外型美观”的独院住宅,户均建筑面积117.8平方米,带78.518平方米小院的二层砖混结构房屋。

  在项目实施阶段,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于2015年9月底启动了项目建设。共建设农宅89套,总建筑面积10484.2平方米。2017年11月进行了抽号分房,搬迁入住群众感觉新房亮堂、住得舒服、交通方便,生产生活条件较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家眼里,新生活已经开始了,生活有了更大的盼头。

  从项目谋划到启动实施、工程建设、抽号分房、产业发展,村党支部和党员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广大搬迁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确保了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扶贫目标。项目的成功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发展难的“五难”问题,彻底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记者站在村综合服务中心二楼,放眼望去,89栋白墙青瓦的小二楼整齐的呈现在记者的面前,青一色的水泥村道、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古色古香的亭子点缀其中,显得格外醒目。记者随机敲门,50多岁的主人丁文胜正在装修新房,在为一楼的房屋吊顶。“我这辈子从没想到会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丁文胜激动地告诉记者,接下来他要为家里打上几套好家具,把新家装修得舒适而温馨。“以前在山上住的是土胚房,基础条件差,如今搬进了宽敞亮堂的新家,上下二层楼,还有大客厅、厨房、两个卫生间,心里面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谈到生活的变化,丁文胜难掩内心的欣喜。他一边带着记者参观新家,一边感叹,“这回真是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了!”。

  谈到搬迁,太京镇纪委书记李保怀颇有感触。“以前,丁家门村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又是地质灾害隐患村之一,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的难度极大,群众盼整村易地搬迁的愿望十分迫切。李保怀说,为了改变群众的生活,2015年以来,太京镇以易地搬迁助推精准脱贫为目的,启动了丁家门自然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居住环境。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很多村民对搬进新房都感到非常高兴。“新房亮堂,住得舒服。”贫困户丁新换一家告别了危房,搬进了新居。“以前一家人蜗居在一间土危房里,人家姑娘根本看不上,现在有了新房,25岁的儿子刚举办完婚礼。”丁新换的笑容里载着美好和幸福。在大家眼里,新生活已经开始了,生活有了更大的盼头。

  天水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雷鸣曾告诉记者,秦州区虽是区的建制,实为县的底子,既非国扶县,又非省扶县,特别是西南片区10乡镇地处林区林缘区和高寒冷凉山区,自然条件艰苦,立地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为了彻底解决这些群众贫困问题,我们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举全区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拔穷根”的治本之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采取集中安置和插花安置方式,大力实施“3315”工程,即“利用三年时间,投资近三十亿元,完成一万户五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以来,我们累计投入资金28.98亿元,搬迁213村12582户57518人,搬迁人口占全省近1/12,占全市近1/2,资金投入之大、搬迁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我们坚持“挪穷窝”与“建产业”并举,“夯基础”与“强保障”齐抓,在抓好易地搬迁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发展富民产业,采取“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土地流转+劳务出”“合作社+电商”等方式,加快建设多元产业支撑的长效脱贫机制,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记者了解到,秦州区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建设结合起来,最大化挖掘政策潜力,最大化发挥资金效益,探索形成了城郊融合型、商贸物流型、产业支撑型、生态旅游型、劳务拉动型、传统保护型等6种模式。

  过去的日子真是无法形容,村民在绝望中盼着生活有变化,是异地搬迁让我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新希望。村民丁国新说。据记者了解,更大规模的天水市秦州区藉口镇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其本完工,部分农民已开始入住,项目总投资达到18.56亿元。有12个行政村1853户,8216人将入住这里。

  秦州的春节,炊烟里弥散着浓浓的深度年味!记者为之欣喜。

(天水在线编辑:吕婉红)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民俗专家释疑“天水”之名的 入了腊月都是年,肉丸子炸起来! 腊月初五,雪落天水(图) 天水市体育中心已经长这样了(图) 天水城飘来2019年的第一场雪(图) 天水2018年的最后一场大雪(图) 还记得那是2006年,海峡两岸同胞 还记得那是2005年1月1日,秦城区 还记得那是2004年,天水的伏羲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