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秦州>>正文
“赵氏泥人”诠释了秦州民间泥塑传承和创新(图)
(2018/4/27 14:57:33)  来源:秦州区外宣办  打印本页

  秦州区外宣办4月27日讯(编辑 辛恬)“天水赵氏泥人”是赵旭辉在传承天水民俗泥塑的基础上开创的反映现代生活泥塑的新技术。赵旭辉自幼热爱泥塑与绘画。2007年,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天水赵氏泥人”,将传统与创意糅合起来,不仅为天水民间泥塑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发展、丰富了天水民俗艺术。“赵泥人”作品风格敦厚朴实、捏塑人物气韵生动,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天水农村地区百姓生活百态。

  赵旭辉是秦州区杨家寺士子村人。小时候,在他家门前有一块红土坡,天阴下雨,红浆浆的泥巴水带着其他泥土无法比拟的黏性,常常裹得人两脚像秤砣似的。

  40年前,七八岁的赵旭辉看到这些泥巴却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这块红土坡地自然成了他的乐园,他每天都用这里的泥巴捏各种人物和动物。起初捏得并不像,可是他觉得特别有意思,把童年的情趣都投入到里面,一玩就是一整天,弄得浑身都是泥巴,因此,也没少招父母亲责骂,但是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第二天一爬下炕就会身不由己地往那里跑。

  他将捏好的学生娃、老人像及各种小动物摆放在自己家的窗台上、墙院上让太阳晒,供人观赏,凡是看过的人都觉得小旭辉有着潜在的艺术天赋和不凡的造型能力。

  八岁那年,母亲的意外辞世给了赵旭辉沉重的打击,他觉得天都要塌了!

  “有一天,邻居家一老人给我讲了个故事并说如果我把母亲的像捏出来,每天朝像祭奠,母亲就会活过来。”失去母亲后,一直沉浸于悲伤中的赵旭辉一听有这等好事,便动手捏了起来,可他发现怎么捏都不像。他这才感到,要真正捏一个“很像”的人是不容易的。从此以后,他开始潜心研究,并照着活生生的人和动物捏像,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造型能力。

  上初中后,他开始系统地跟着老师学习绘画。从色彩、素描、速写基本功学起。从画石膏像开始,到静物,再到人物写生,经过1年多的练习,他的基本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高中后,他继续钻研绘画能力。高考时,他报考了美术专业,美术成绩不错,因文化课成绩不合格,高考落榜了。随后,他到天水职业中学开始打工。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西安出差,游历了兵马俑、碑林、兴善寺等地,他被那里栩栩如生的雕塑深深震撼了。

  在姑父的介绍下,赵旭辉正式拜在天水著名雕塑家马纵先生门下学雕塑。一切从头开始,先学搭木架、扎草人,再学麦草泥雕大样、用棉花泥细雕。3年后,基本掌握这些技术的他于1995年告别师傅开始到陕西搞雕塑,这一干就是13年!

  因为孩子要上学,在陕西没户口,加之他也想回家乡做些什么, 2008年底,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天水。

  “在陕西那么多年,我更多的是在庙里塑神像,虽说收入比专门捏泥人要高,但我不想用那种远离生活的神像来装点生活。”赵旭辉直言不讳。

  他知道当今人们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容易怀旧,于是他就把艺术创作的焦点放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让他感慨万千,也让他记忆犹新。火车头帽子、大头暖鞋、军用裤子、红领巾、毛主席像、捻毛线的老人、翻跟头的孩子等等无不令他怀念和激动,他就把这些作为泥雕的创作对象。他以那个年代的农村作为取材对象,创作了大量的农村孩子挎着书包上学的泥雕,孩子们活泼顽皮的神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勾起人们对童年的怀念和向往。他创作的那些在农闲时晒太阳、捻毛线的老爷爷,纳鞋底的老婆婆,作品中渗透着一种“憨厚”美和“温馨”美,令人耳目一新。久而久之,他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来他处求购泥雕作品的人开始纷至沓来,他也被人冠以“泥人赵”头衔。

  从儿时喜好捏泥人到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泥人大师,漫漫四十载,赵旭辉开创的“天水赵氏泥人”流派,开始在当地有了一定影响。

  出路在何方?和红泥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赵旭辉对泥巴有种无法割舍的特殊情结,即使注定要清贫一生,他也要坚持在泥巴捏塑中摸爬滚打。

  “值得欣慰的是,在多年摸索的基础上,自己日复一日摸索出的泥塑手法现已融入了很多新的艺术元素,铁红、染料等化学物品的广泛使用,使得彩塑、素塑作品造型更为贴近生活,因不同的着色方式使作品显得愈发逼真。”赵旭辉指着一个身着蓝色大褂的彩塑人物说道。

  “手艺越来越好并不代表日子过得越来越舒适,有时我也担忧,在天水搞泥塑的人不少,大都是我这个年纪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塑神佛像的,塑生活化泥人,天水市大概就我一个。”赵旭辉说,“现在学雕刻的年轻人很少,关键是干这个耗时耗力不说,还没有多少可观的经济效益,不挣钱。”

  泥塑工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赵旭辉不知道。

  “传统的手工性和艺术性决定了这种手艺不能采用工业方式生产,而只能通过手工作坊制作,同时也只能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然而由于这门手艺学会了也挣不了多少钱,所以,即使现在倒贴钱也没人学,前阵子文化馆推荐过来一个年轻人,学了不到10天就走了。”赵旭辉对此颇感无奈。

  “伏羲城里摆的那个摊子,一个月才收入四五百元,由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惹得老婆时常抱怨。”赵旭辉尴尬地说,“没办法,为了养家糊口,我只能让老婆看摊子,自己有时间还是出去塑神造像,以弥补生计。”

  面对手艺传承他还有另一种忧心:“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民间泥塑伤害很大,一些民间泥塑艺人只能在寺庙里做些小型塑像。这其中,有的传承人已经去世了,有的改行了,泥塑工艺面临失传危险。”

  2010年8月,赵旭辉被评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同年被“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中级职称”。为了解决手艺传承遇到的瓶颈问题,赵旭辉曾尝试过很多方法,但均收效不大。然而,2011年时,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向他抛来橄榄枝,让他动心了。同年7月,学院慕名请他去给学生代课,为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讲解泥塑历史,传授泥塑技艺。

  “试用期,一个月30节课,600块钱。”赵旭辉说,“钱再少,也要坚持下去,要让别人看到希望,才会有人学。”

  面对未来,“泥人赵”有喜有忧,泥水里捏出的生活,已经给了他足够的耐心,也给了他生活的乐趣。

  2016年赵泥人成为了天水66文化创意园中的一员。66文创园免费给赵泥人提供工作室,还带着他的产品参加首届“敦煌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甘肃省第二届创新杯工业美术大赛”都获得了较高的赞誉。

  摒弃浮躁、宁静致远,赵旭辉坚守“初心”,一切“走心”,他将人生百态都捏进了泥人里。

(天水在线编辑:付丽丽)

摄影相关图片
三月的天水,玉兰花开正艳(图) 天水伏羲庙春祭精彩纷呈(图) 天水自古出女神,有诗为证(图) 天水白娃娃烨冉(图) 天水的年是一场全民狂欢!(图) 这样的天水年,是否如你所愿!(图 自由路的玉兰已经含苞待放(图) 戊戌年春祭伏羲之送神仪式(图) 为浓浓的秦州年点赞(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