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区外宣办4月20日讯 据甘肃电视台《今日聚焦》报道: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水市秦州区紧抓春播建园有利时节,按照“片带布局,突出重点,插花补白、逐年推进”的方式,加快培育特色林果业富民产业,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深入实施“生态美区”战略举措,以绿化美化生态环境为抓手,以林果产业富民培育为根本,把山区林果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切入点,那么他们具体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4月初,秦州区牡丹镇谢家岭村的山梁上还是有几分寒意。村民谢白求正在自家刚栽植的花椒地里向农技人员讨教花椒种植技术。
谢白求,牡丹镇谢家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有个身患残疾的儿子,这些年为了照顾生病的孩子,他没有出去打工。谢白求种着8 亩的山地,但收成一直不怎么好。今年初,村上干部动员谢白求拿出2亩地种植花椒,这让一心想脱贫的老谢动了心思。
谢白求家中的两亩花椒在今年被纳入到果树建园的规划中,无论从前期的苗木栽植还是到后期的管护,全程有专业技术负责人指导,这让谢白求的心一下安定下来,找到了自己的脱贫方向。
听说村里发放花椒和核桃苗,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赶回家来,把撂荒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谢土生,谢家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他得知春耕时节,政府免费发放花椒和核桃树苗,从外地打工的他特地赶回来,在自己多年撂荒的地上种上了花椒和核桃苗。
谢土生夫妻常年在外地打工,很是艰辛,家中的孩子无人照料。这次回村,心思活络的他看到了种植花椒和核桃这些经济作物的前景,做出了留下来的决心。
由于花椒耐寒、成活率高,管护相对简单,经济价值高。对此,牡丹镇联系专业合作社以每亩40元的价格,对撂荒多年的土地进行了连片翻耕,为各村免费调拨苗木、地膜,组织村干部做好树苗的运输、发放。
与牡丹镇相邻的齐寿镇6个村21道湾里,层层梯田,一派繁忙。村民们在秦州区果业办技术员的指导下,齐心协力把脱贫致富的希望播种在土地上。
群众积极建园、政府跟进服务。今年春季秦州区共完成果园建设面积7.5万亩,涉及全区16镇234个村。
如果说牡丹镇谢家岭村村民在今年的春播中播下的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那么,在距离牡丹镇几十公里的玉泉镇烟铺村,清明节前后正是山花烂漫、樱桃花开的好时节,烟铺村果农的小康就寄托在这连片灿烂的樱桃花里。烟铺村全村共169户784人,目前全村种植大樱桃达2000多亩。近几年,村上通过发展大樱桃产业,带动村民摆脱贫困奔小康。
可在7、8年前,烟铺村刚开始种植樱桃树,由于对樱桃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大伙都有抵触情绪,村民张小林就是其中一个。可如今的张小林,光种植樱桃,年收入就达8万多元,过去家里的两间破瓦房,如今换成了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小康的日子过很是幸福。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不断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几年前,还在为烟铺村群众不愿种樱桃树而发愁的秦州区果业办技术员李银萍,对村民的转变印象深刻。
玉泉镇依托现有耕地资源,大力发展果品产业,高标准打造特色鲜明,增收明显的果品示范基地。罗玉沟是秦州区最早栽植大樱桃的地方,通过每年进行补植补造,不断巩固提高大樱桃基地的规模。目前这里栽植大樱桃已达万亩。
清明节前满山遍野怒放的樱桃花,也吸引了前来赏花踏青的人们。乔理,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特意组织摄影爱好者来到樱桃园中,把这眼前的无限美好记录在相机里。
“荒山绿了,村民们依靠大樱桃的种植,不愁挣钱。就在村民们对依靠果业致富信心满怀的时候,4月5号到7号,一场罕见的低温冷冻天气席卷陇原大地,苹果、桃子、樱桃、梨、杏等果树受灾严重。
冷空气来临前,虽然收到了预警信息,果农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但最低零下6度的低温,致使玉泉镇2100亩的大樱桃一夜之间面临绝收。
灾情发生后,人保财险天水公司启动紧急预案,对受灾果园展开灾情查看定损,后续将对参加保险的受灾农户进行理赔。果农们也积极投入到生产自救中,虽然一季的收成受到了影响,但果树还在,果农们的希望也就还在。
在这个春天里,秦州区牡丹镇谢家岭村贫困户谢白求种下希望的小苗,期待着来年花椒树的成长;而不远的玉泉镇,果农张小林满心期待的丰收,却被一场无情的低温冷冻摧毁。好在果树还在,致富的希望也就在。大地增绿、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只要把山区林果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切入点的初心不改,乡村振兴,生态和产业和谐共生的局面不会因为天气而受影响,依然会如约而至。(甘肃台记者寇颖 杜艳 摄像王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