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香莙委员:关于中药材产业化种植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种植区域分布广泛。我区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降雨多,较阴湿,林区和林缘区较多,适宜中药材种植,品种主要有白芨、重楼、连翘、藏柴胡、杜仲等32个品种。种植区域 重点分布在秦岭、关子、藉口、杨家寺、大门、华歧、汪川、牡丹、平南、娘娘坝等10镇。
(二)种植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一是秦岭万亩连翘种植基地。由秦州区富民中药材合作社在秦岭镇石家河、马鞍山、竹林、麻山头、梨树等13个村种植连翘2.2万亩。二是杨家寺设施中药材种植基地。由天水茂丰中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在杨家寺郑宋村流转土地800亩,建设标准化钢架大棚300座,连栋智能温室2栋1.5万平方米,以种植中药材白芨、重楼为主。三是大门千亩藏柴胡种植基地。由秦州区盛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门镇穆沟、张湾等村种植藏柴胡3000亩,通过3年时间,以大门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娘娘坝、华岐、汪川等镇种植藏柴胡、黄芪、天麻等1万亩。四是华岐千亩杜仲种植基地。由秦州区羲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华岐乡姚宋、刘杜等村种植杜仲、连翘3000余亩。五是汪川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由天水丰瑞源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建设,引进陇西县稷丰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的成套种植技术,在汪川、大门2镇6村种植中药材2000亩。六是天水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由秦州区昊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天水镇杨湾、石徐、大庄等村流转土地1341亩,以中药材标准化育苗和有机、无公害成药种植为主,通过2-3年的努力,推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00亩。
(三)土地流转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全区种植中药材面积8.5万亩,其中通过土地流转形式种植中药材面积6.2万亩,占总面积的73%,土地流转已成为我区今后中药材产业主要发展模式。
(四)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目前,全区从事中药材产业种植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甘肃天森药业、岐黄药业、茂丰中药材公司、富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盛辉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羲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等30多个,合作社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主力军。
二、存在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引导。省级以上项目支持少,市、区两级政府没有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缺少必要的资金保障。相关部门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未能发挥出较强的引导作用,在生产指导、技术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力度不够,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农民生产上的盲目性以及销售上的无序性。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已建成的中药材示范基地相对较少,级别不高,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普遍偏低,水、电、路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路标准化程度低,田间管理及技术培训工作开展较少,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三)中药材龙头企业档次较低。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组织化程度较低,服务带动辐射力较弱。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之间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存在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对原料综合利用水平低、产业链不长、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四)缺乏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虽然我区中药材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中药材生产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全区无中药材交易市场,多数产品靠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牵线搭桥,寻找客商,组织化程度低。
(五)缺乏相应的中药材市场预险机制。由于近年来药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效益不稳定,预险机制又不健全,对于其中的市场信息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农民在中药材的种植上管理粗放,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产量不稳定。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引导,理清发展思路。要抢抓全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充分认识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做好省列《甘肃珍惜濒危中药材组培快繁技术研发与示范》科技项目试验,以及数据记载及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基地建设工作。引进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走“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之路,由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向药农提供种子种苗、栽培技术和销路,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确定中药材保护价,统一组织药材生产,降低药农的种植风险,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加强培训,引导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引导和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的要求,在已建成的中药材示范点要建立完整的药材田间生产档案,准确记录每批药材的种植信息,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增强我区的中药材在省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培育品牌,提高中药材市场竞争力。要打造中药材深加工和高端制造基地,提高中药材深加工水平,增加中药材上游利润,促使加工增值与基地效益同步增长。加强中药材商标品牌建设及地理标识认证等工作,在此基础上,企业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对现有的几个优势中药材品种,联系专业机构进行化验、认定,明确其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其优质等级,取得鉴定证书,打造中药材产品新品牌。
(四)重视宣传,积极营造中药材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中药材种植的培训及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扩大政策宣传面,在舆论宣传方面予以正确引导,宣传到位,使企业或农民能够及时获得信息,吃透政策,充分调动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加强宣传包装,大力宣传优良品种和优质产品,树立我区中药材品牌产品。
(五)科学开发,紧抓精准扶贫的有利机遇。加大药材生产的同时,更要加大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杜绝乱挖乱采现象的发生,使我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种质资源更加丰富。结合市场实际,在已建成的中药材示范基地重点推广金银花、连翘等的种植,利用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紧抓扶贫开发项目,全力打造新型中药材基地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