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委员:关于优化全区投资项目建设服务体系的建议
当前,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抓好投资项目建设既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长远之策。秦州区作为中心城区,虽然全区上下凝心聚力齐抓项目的力度越来越大,但也存在重大项目引进不足、项目审批服务滞后、投资进度缓慢、项目效益发挥不够等问题。因此,亟需举全区之力,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建设服务体系。
一、投资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工作严重滞后。区级政府缺乏与发展经济职责相匹配的规划权力,市级规划部门既不放权,其工作力量又远远不能满足秦州区大量项目建设规划审批的需要。同时,规划层次不高,造成了许多拼接项目、重复建设、拉链马路和反复征迁。
二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土地是项目的载体,但我区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很少,目前我区建设用地需求量急剧增加,导致很多项目因土地不能落实而无法开展。
三是各类评审繁杂缓慢。项目前期各类评审太多,例如环评、水评、能评、安评、震评、交评、稳评、灾评、文评、气评等,评审环节比较漫长,致使项目迟迟不能落地实施。
四是项目拆迁阻力太大。好多项目需要大量拆迁,而拆迁工作阻力太大,制约工程进度,导致项目进展缓慢,甚至无法开展。
五是审批服务水平不高。项目好不容易引进来了,但后续的协调服务工作却跟不上,后期各种手续办理困难,一些重复审批、变相审批、“奇葩证明”仍然存在,让投资人跑断腿、泄了气。
六是项目融资相当困难。政府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社会投资项目企业贷款相当困难,融资成本过高。尽管我区近年来陆续组建了“八大投资平台”,真正发挥作用的还较少。
七是优质重大项目较少。项目的质量普遍不高,竞争力较弱,一些社会投资项目甚至以套取国家政策资金为目的,发挥不了示范带动作用。
八是整体项目环境堪忧。资源有限但项目整合力度不大,有限资金全撒了“花椒面”;能源、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建设滞后;部门和镇街在项目建设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配合机制;全区真正懂项目、会抓项目、能干好项目的干部还不多,专业队伍不够健全;干部群众的项目建设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因素造成我区项目建设的整体环境不够理想。
二、优化全区投资项目建设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要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意识。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各级领导对抓项目的认识是明确的,关键是要抓住对广大干部职工项目建设工作的培训指导,对社会大众发展抓项目的宣传教育,彻底消除怕担责、怕困难、怕折腾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抓项目的意识,全区上下形成凝心聚力抓项目、攻坚克难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要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要形成一个由区四大组织领导和各镇街、部门一把手组成的领导小组,规划、国土、税务、银行等重点驻区单位的分管领导也应纳入这个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议设在发改部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协调会。各镇街、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抽调专业干部加强到项目建设岗位,要把投资项目建设同扶贫、拆迁、城管一样作为培养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要着力解决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对规划、国土等方面审批进度慢的问题要积极应对,组建专门的队伍,我们区上自己做好项目前期的可研、设计、测绘等基础工作,也就是把项目的各种本子提前做好做规范,送到相关部门科室排好队,达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从而缩短规划审批时限。
四要继续执行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制度。重大项目是重中之重,丝毫不敢马虎。要继续执行好重大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区领导亲自抓,各镇街、部门全力配合,确保国家、省、市在我区的重大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五要加大对投资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要继续支持房屋征收管理部门的工作,扩大安置房供给的种类、数量,促进城乡改造“腾笼换鸟”的步伐。要积极完善重点部门投融资平台,切实发挥项目融资和项目建设的作用。要继续深化接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撤销一切不必要的审批,简化所有政务服务流程,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创业。
六要切实建立全区投资项目建设综合服务长效机制。我区没有规划权,但必须有整体规划的思路和建议,将发展的棋局牢牢掌握自己手中。要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促进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工作。要整合资源和资金,打好项目建设的组合拳,实现项目对经济民生的效益最大化。要精简对投资项目的各类评审环节,列出各部门评审事项清单和业务流程,杜绝对项目的卡位现象。要加强对投资项目建设全流程的服务保障,从引进论证、申报审批、建设施工到正式运营,实现无缝对接,促进全区投资项目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