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秦州区乡间公路上穿行,苍翠的山,清亮的水,鲜红的苹果,绿色掩映中错落有致的农舍,处处呈现出一派秋实累累的田园风景。
在新农村建设中,秦州区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事情着手,先后在40个示范村、160个推进村和10个扶贫村进行试点,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区初步形成了能人带动、产业支撑、旅游观光、文明生态、民族特色、移民搬迁、市场推动等多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类型,使一批乡村在短短的时间内旧貌变新颜。
位于秦州区平南镇东缘的孙集村,过去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偏僻山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委会聘请了一批见多识广、致富有方的能人当顾问,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村中各项事业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天水方大建材公司总经理董小明是孙集村人,自从被选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后,董小明情系家乡教育事业,先后捐资100多万元,在村里建成了一座建筑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花园式小学。今年以来,他又投资460多万元,在一个废弃的水坑上平整出土地50亩,新建房屋150套,以成本价出售给村民,解决了部分村民住房困难。董小明还利用自己交际广、信息灵的优势,今年初专门邀请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果树专家晁无极到村中指导工作。在晁教授的帮助下,今年该村发展优质秋桃200亩、薄皮核桃100亩,栽培美国黑提葡萄30个设施大棚,为全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据了解,目前在秦州区,有20多个村子在能人的带动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秦州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由于底子薄、山区自然条件差,截至2005年,全村贫困村仍多达197个。为了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秦州区根据各乡镇不同的区域类型、资源优势、气候特点和基础条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全区已在靠近林缘区的秦岭、关子、牡丹等乡镇建成食用菌大棚2000多座,年纯收入1000多万元。在河谷川道和浅山区发展外向型、高效型芦笋、西班牙辣椒、特种玉米、法国青刀豆、葵花、优质果品达20多万亩,年产值2亿多元,为农民增收开拓了一个新渠道。
人们常说,看农村的文明水平,一看住房,二看道路。目前在秦州区广大农村,除了这些基础设施得到普遍改善外,各级党组织还注重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远离市区的天水镇庙坪村地处三国著名古战场的“天水关”,村里有很多古树和古建筑。今年以来,全村本着“尊重传统、体现特色”的原则,投资8000元,粉刷房屋,砂化道路,栽植树木,使古老的小山村发生了巨变。全村还建成一处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青年书画屋”等活动场所。其中“农家书屋”藏书400多册,成了最受村里人欢迎的地方。据图书管理员告诉记者,农家书屋自开业以来,已接待村民3840余人次。如今,农家书屋已成为庙坪村人传递信息、传播文明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