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的清水大地,寒意渐浓,却挡不住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整洁的通村道路蜿蜒至山间田畔,特色产业基地里硕果飘着余香,文化广场上老人小孩笑语盈盈,重大民生工程项目现场机械轰鸣……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正是清水县以产业为基、以治理为要,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缩影。

特色产业“强引擎”铺就富民增收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清水县立足“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产业布局,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钱袋子”。在白沙镇食用菌产业大棚内,80万棒滑子菇进入采摘期,一簇簇鲜嫩的菌菇破土而出,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和农户增收的“致富伞”。“去年种植榆黄菇收入10万元,木耳分红12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2万元,还带动120名群众长期务工,人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白沙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曹秀红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如今,清水县食用菌产业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累计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种植规模达2000万棒,成功跻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小菌菇做成了大产业。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全县干鲜果园面积达48万亩,郭川镇宋川村、郭山村先后被认定为苹果和花椒产业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化示范村;中药材年均种植5万亩,“清水半夏”入选2024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百强榜;汉麻种植达5万亩,投资8000万元的汉麻脱胶梳理加工项目启动建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024年,全县一产增加值达17.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7.58%和8.2%,特色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乡村建设“提颜值”擦亮宜居新底色
“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出门一身泥,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还修了产业路,农产品运输太方便了!”白驼镇种植大户景爱林望着自家大棚外的硬化路,感慨不已。他的两座冬暖式大棚里,黄瓜、西红柿、草莓轮作种植,年收入达10万元,还带动周边20多人务工。
清水县以“八改”工程为抓手,整合资金28.72亿元,实施项目382个,建成省、市、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127个、和美乡村11个。全县自然村通硬化路、自来水、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巷道硬化覆盖率达99.9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6.41%。X201线张棉至温沟(温沟段)养护工程正加紧施工,项目建成后将打通农产品外销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厕所改造4.6万户,常住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建成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站17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40座,“村美院净乡风好”的宜居画卷正徐徐展开。清水县也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乡村治理“聚合力”涵养文明新风尚
乡村治理有效,才能让群众生活更安心。清水县以党建为引领,创新“线上+线下”民意征集机制,搭建“清水民声”“智汇永清”微信小程序,整合八大服务板块,实现“民有所呼、码上回应”,截至目前已处理各类事项2000余件。“小区充电桩不够用,我在小程序上反映后,一个月就加装好了,现在充电太方便了!”永清镇毓秀嘉园居民杜红艳的体验,正是清水县基层治理温度的生动体现。
线下,清水县通过“板凳会”“四百行动”上门走访,激活人大代表之家、政协议事室等平台,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听、有回应”。同时,健全“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治理体系,挖掘金集镇城科村“红九条”、贾川乡梅江村大槐树讲坛等典型经验,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美丽庭院”建设等活动,评选“天水好人”7人、美丽庭院180户,让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现在村里红白事简办,高额彩礼不见了,大家都把心思放在发展产业上,日子越过越红火!”金集镇城科村村民李玲玲笑着说。

从产业兴旺到环境宜居,从基层善治到乡风文明,清水县正以实干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下一步,清水县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补齐发展短板,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诗和远方”,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清水融媒记者刘嘉赵甲伟)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