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资源优势,将食用菌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坚持以全产业链思维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构建起“上游强化研发创新、中游扩大规模产能、下游拓展市场渠道”的新发展格局,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时下,清水县白沙镇赵沟村食用菌产业园平菇正逢采收期。工人们在大棚内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他们手法娴熟地采摘成熟的平菇,随后进行精细分拣和装箱作业,确保每批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
园区采用先进技术建设的大棚为平菇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工人们通过科学管理,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在早晨和晚间进行通风,并采用喷水方式保持空气湿润,为平菇创造最佳生长条件。

“我们基地共种植平菇80万棒,现在已进入采收期。目前已采收8-9万斤,后期还能采摘1-2个月,总产量预计能达到160万斤。主要销往山东、江苏、西安等地。”白沙镇赵沟村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巩丽丽告诉记者。
据介绍,当前平菇采收用工量约50人,随着采收进入高峰,用工量将增至80人左右,有效带动当地就业。
“我从今年3月份开始在这边干活,从菌棒上架,到滑子菇、木耳、平菇采收都有参与,一天能挣80元左右,离家近也方便。”清水县食用菌产业园务工人员马娟娟说。
近年来,清水县立足资源禀赋,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县搭建木耳种植大棚2600多座,建成食用菌核心产业园1处、标准化生产基地43个、木耳菌棒标准化生产和养菌车间1个,建成总库容1.8万吨的食用菌冷藏库18座。推行“大棚+地摆+庭院+林下”种植模式,年种植各类食用菌2000万棒,年产量5000吨,总产值突破2亿元,近三年累计实现收益4880万元,实现了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清水黑木耳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57项检测指标全部合格,出口日本、韩国。众兴菌业年产6吨冬虫夏草仿生培育项目建成投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跻身省级园区。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清水县始终将菌种研发与原料供给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保障产业竞争力。近两年通过协作资金,投入104万元安排科技创新项目2个,引进黑龙江优质木耳等多个食用菌菌种,成功创建符合本县实际需求的食用菌设施示范栽培基地。主动对接中国农科院、天津农科院、甘肃科学院等科研单位,深化院地合作并建立专家工作站,选育出木耳、香菇、平菇、滑子菇等8个适宜本地规模化种植的优质菌种,实现核心菌种“本土化培育、标准化生产”,打破对外地菌种的依赖。创新建立“专家蹲点指导+技术员分片包联+农户实操实训”的技术服务模式,在全县43个生产基地设立“田间试验站”,每年开展新品种试种、新技术推广等试验示范10余项,累计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0余次,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能。通过优化生产模式、强化人才培育,推动食用菌产业从“零散种植”向“规模经营”转变。目前全县已有86个合作社、3200余户农户加入产业联合体。
今年,清水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投入15万元协作资金打造“清水黑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清水农特产品的影响力。集中力量培育“清水黑木耳”“清水香菇”两大核心区域品牌,先后完成绿色食品认证3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项,其中“清水香菇”成功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借助“甘味”品牌矩阵效应,产品溢价空间提升近30%,借助天津消费帮扶“跳板”,大量销往华北、长三角等地区。通过“订单生产+保底收购+股份合作”模式,协助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确保农户“种得好、卖得出、有收益”;同时鼓励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参与利润分红,2024年全县食用菌产业带动农户增收1.2万元/户,实现“产业兴、农民富”的互利共赢。

截至目前,清水县已初步形成以木耳为主导,香菇、平菇为辅助,灵芝、羊肚菌等特色品种为补充的“一主多元”产业格局。如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清水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更是带动农民稳定增收的“致富引擎”,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