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在清水县,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已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平台。依托这些阵地,一场场精心策划、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精准对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效破解民生难题,在培育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文明新风吹遍城乡每个角落。
文化阵地提档升级文明培育“活”起来
清水县深谙文化土壤的滋养力量,着力将传统阵地打造成文明实践的“主课堂”。白沙镇将农家书屋巧妙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功能,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明”的华丽转身。书屋不仅是静心阅读的空间,更是“理论宣讲+技能培训”的融合平台。寒暑假托管班书声琅琅,诵读经典传承文脉;实用技术课堂座无虚席,专家传授食用菌、果蔬种植妙招,助力200余户村民增产增收。金集镇把光影艺术送到家门口,公益电影放映前精心调研村民口味,《建国大业》激发爱国情怀,《反贪风暴》引人深思,《熊出没》赢得童真欢笑。夜幕下邻里围坐,光影流转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露天电影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温情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白沙镇创新推出“一周一影”红色主题放映,精选《长津湖》《焦裕禄》等经典,映前讲解、映后分享,让红色基因在基层沃土深深扎根,凝聚起奋进的磅礴力量。

惠民服务精准暖心急难愁盼“托”得住
聚焦民生关切,清水县精准施策,将贴心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针对暑期孩子“看护难”这一普遍痛点,各乡镇、村(社区)各显神通。松树镇整合退休教师、返乡大学生等力量,打造“家门口的暑期成长乐园”,课程辅导与兴趣拓展并重,安全守护与心理关怀同行,实现孩子开心、家长放心。贾川乡创新“党支部+志愿者+服务”模式,依托现有阵地,构建严谨的“四个一”安全防护网,让托管无忧。草川铺镇的公益托管班则成为“学乐融合”的典范:非遗草编巧手传承文化,植物拓印定格自然之美,传统游戏释放活力,安全知识融入趣味课堂。四年级学生李梓涵一句“比在家看电视有意思多了”,道出了孩子们的真切喜悦,家长“省心”“安心”的感慨,则是对这项民心工程最朴实的褒奖。

志愿精神蔚然成风和美乡村“靓”起来
在清水县,那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已成为扮靓乡村、引领新风的亮丽风景。秦亭镇志愿者顶着酷暑,向街道“牛皮癣”宣战,细致清理乱贴乱画,他们的汗水与热情感染了乡邻,更多村民主动递上工具、加入队伍,携手擦亮家园底色。王河镇的志愿者则在丰收季化身“护粮先锋”,烈日下挥动木耙,帮助农户抢晒小麦,普及科学储粮知识,确保颗粒归仓。白驼镇有一支由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志愿服务队,他们常态化清扫街道、帮助留守老人修补院墙,顺手解决邻里急难小事,点滴行动汇聚成村庄日益整洁、和谐的美丽画卷。志愿精神如星火燎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风在互助中日益醇厚。

文明乡风浸润心田陈规陋习“改”得易
培育文明新风尚,清水县善用“润物细无声”的智慧。白驼镇推动移风易俗堪称典范。宣传小分队走村串巷,用乡亲们听得懂的“土话”,讲述“厚养薄葬”“喜事新办”的身边好故事;村里大喇叭开设“蒲公英播报”等栏目,让文明新风随电波入耳入心。折湾村的活动室里,志愿者巧妙地将大道理融入本土事例,村民围坐讨论“高额彩礼怎么办”,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制度保障同样有力,各村修订村规民约,将文明节俭要求写入条文;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者组成,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对超标行为及时劝导约谈。过去“办场酒席扒层皮”的负担减轻了,省心省钱之余,淳朴真挚的人情味反而更加浓郁——白驼河静静流淌,文化广场上老人安详的微笑,正是文明新风滋养下乡村生活日益美好的生动注脚。

清水县以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为笔,饱蘸为民情怀,在广袤乡村绘就了一幅“业兴、村美、民富、风和”的动人画卷。从农家书屋里思想的拔节生长,到暑期托管班中童真的安然绽放;从志愿红马甲辉映的辛勤汗水,到移风易俗带来的焕然一新,文明的力量已深深融入清水县发展的血脉。展望未来,清水县将继续深化拓展文明实践的内涵与外延,让文明之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常开长盛,持续为百姓幸福生活增添温暖而持久的亮色。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