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清水县白沙镇立足食用菌产业优势,创新打造“智汇菌业・技领未来”文明实践项目,以食用菌产业园为枢纽,融合科技推广、人才培育与文明传播,探索出一条“产业+科技+文明”三链融合的振兴新路,将产业园转化为科技传播的“主阵地”和文明实践的“大课堂”,为乡村发展注入双重动能。
走进白沙镇赵沟村食用菌产业园,科技与农事交融的场景处处可见。在滑子菇种植大棚内,农技专家手持菌棒,向围聚的种植户们细致讲解菌丝发育规律与温光水气调控要点。不远处的地摆木耳基地里,技术骨干蹲在整齐的菌床旁,结合木耳生长实例传授地栽高产管理技巧。
“今天,我们针对不同学员讲解了地摆木耳和连栋大棚轮作等种植模式,并进行技术培训。”技术讲解员蔡铎介绍说,“像地摆木耳种植投入成本低,木耳产量高,轮作模式可以将大棚高效利用起来,实现全年投产。”

这些知识正通过项目构建的系统教学体系传播。白沙镇整合219座标准化大棚、5座连栋大棚、95座晾晒棚以及2000平方米菌棒生产车间和7000平方米养菌车间,打造党员致富基地和青年实践基地,汇聚企业技师、农技骨干和“土专家”组成师资库,同步建立“理论—实践—提升”三级课堂体系,深入解析种植原理,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教学平台。
当学员们掌握核心要点后,实践环节在黑木耳种植区全面展开。一排排菌棒间学员俯身观察,指尖轻触判断成熟度,随后手腕翻飞精准采收。在志愿者指导下,新摘的木耳按品级分拣入筐,整齐铺展于晾晒棚。

为进一步丰富特色实践内容,项目创新构建了“田间实践+志愿服务”双轨模式,实践课堂覆盖菌棒制作到采收全流程,技术员全程驻点指导。同时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技术进田入户”活动,将生产帮扶延伸至千家万户。更将诚信互助、生态保护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文明种植户”评选、技术分享会等活动,使产业文明在实操中落地生根。
“我们白沙镇通过‘智汇菌业・技领未来’文明实践项目,让学员将所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成功推广‘木耳+榆黄菇’等多元轮作模式,地摆木耳种植面积扩大至80亩,形成‘培训—推广—种植’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全镇共培养100余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其中涌现出10位种植大户和创业带头人,有效带动全镇200余户群众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白沙镇副镇长李爱国说。

以产业沃土培育文明之花,以文明养分反哺产业之根,白沙镇“智汇菌业・技领未来”文明实践项目生动诠释了“产业+文明实践”的融合伟力。随着项目持续深化,这条科技与文明双轮驱动的振兴之路,正引领着乡村在广袤田野上书写“金菇银耳”共富共美的新传奇。(清水融媒记者牛启坤马尧实习记者余萱)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