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县坚持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与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筑起群众的“安居梦”,让群众搬出“忧居”,住进“幸福”里。
眼下,清水县山门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挖掘机、搅拌机隆隆作响,在施工场地来回穿梭,工人们绑扎钢筋、砌墙,干劲十足,一砖一瓦都倾注着对安居的期盼,勾勒出乡村发展的崭新图景。
“我以前住的房子在山底下,下雨下雪不安全。今年有避险搬迁项目,我在村上登记了一个院,现在正在建设,希望早点建好搬进去。”山门镇南山村村民王五十开心地说。

山门镇南山村张山、李山自然村地处山坡地带,坡势陡峭,地质灾害易发。为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提升群众住房安全水平,山门镇坚持科学规划与尊重群众意愿相结合,全方位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按照“因地制宜、避险就近”的建设思路,规划集中安置区1处,对该村55户245人实施避险搬迁。
“我们村两委通过提前动员宣传和群众商议,确定55户搬迁户共计245人,项目共涉及两期:一期计划在5月底完成,二期计划6月底完工。项目开工以来,南山村群众在工地上务工,不但为自己房屋监工还能增加收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督促施工队加快进度完成房屋建设,让群众早日入住。”山门镇南山村党支部书记宋宁说。
据了解,山门镇按照“功能合理、宜居宜业”原则,坚持把基础设施配套作为后续搬迁工作的重点来抓,统一规划房屋,多渠道整合资金、全方位统筹政策、一体化推进“供水、供电、供暖、排污、道路、通信、亮化、绿化”等室外配套工程,修建文化广场1处,为群众提供舒适便捷、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安居还要“乐”业。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舒心,山门镇坚持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刘崖村木耳基地,实现搬迁群众发展产业或就近务工,动员群众参与制种、种植、采摘等环节,发展木耳种植产业,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山门镇南山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共涉及农户55户245人,在项目落实上,成立专班全程推进,推行'四个说了算",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群众全程参与,全程监管,确保房屋建得好、质量高、进度快。截至目前,49户集中安置户已全面动工,工程进展紧张有序。集中安置点计划于6月底前完成房屋主体和附属工程,7月初同步启动实施水、电、路、网、广场、绿化、亮化等基础配套工程,所有搬迁户9月底前完成搬迁入住。”山门镇人大主席段永平说。
山门镇南山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南山村受地质灾害威胁问题,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村振兴,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连日来,清水县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施工人员全力抢工期、抓进度,全力以赴按下工程建设“快进键”。2025年,清水县涉及搬迁任务105户,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清水县融媒体记者王利萍马尧)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