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清水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聚力打造清水食用菌特色品牌。
山门镇位于清水县林缘区,距县城27公里,地域面积2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属高寒阴湿气候。这里空气湿润、昼夜温差较大,水资源丰沛,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山门镇因地制宜,在多个村庄建起食用菌大棚。走进山门镇大集村食用菌建设现场,一座座钢架大棚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在平整场地,修建蓄水池。目前已建成木耳大棚14座,预计5月底能挂菌棒,将实现乡村产业有发展、村集体有增收、群众有收入的目标。

在不远处的南山什字村大棚基地,棚内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打孔、挂棒。放眼望去,棚内洁白的黑木耳菌棒整齐排列,绘出了一幅幅乡村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
正在挂菌棒的村民赵鹏忠说:“今年家门口建了木耳大棚,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棚里干活,不用出去打工在门口就可以挣钱,同时还能学点木耳种植技术,以后有机会自己准备种植黑木耳。”
木耳基地从搭建大棚到种植采摘结束,可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端稳“就业碗”。
在刘崖村的食用菌大棚里,映入眼帘的是棚内一串串密密麻麻的菌棒,智能化温控系统正在运行,湿润的雾气均匀弥漫,个别菌棒已长出黑木耳,村民们精心照料,丰收在望。

“刘崖村现有木耳种植大棚23座9000平方米,木耳晾晒大棚20座4300平方米。2025年挂棒50万棒,预计可产出干木耳7万斤,收入200万元以上,通过分红带动刘崖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全年累计吸纳100余名群众在食用菌基地定点务工,带动60余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山门镇刘崖村党支部书记苏静说。
为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全镇探索形成“大棚+基地+庭院+林下”联动生产模式,大棚种植由龙头企业主导,确保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整合零散土地资源;庭院地摆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间参与,通过不懈努力,全镇“一带两翼多点”的食用菌产业布局已成形。
据了解,山门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邀请专技人员现场指导培训,确保从菌棒培育、日常管护到采摘晾晒全过程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菌棒出菌率达98%以上,培育本土“土专家”30余人,打造了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产业带头人队伍。
“山门镇围绕全县产业布局,2025年新建设施食用菌基地两处、地摆基地3处,全镇食用菌生产基地将达11处,种植大棚122座4万平方米,年挂菌棒200万棒,示范带动群众种植地摆木耳20万棒,预计可产出干木耳26万斤,销售收入达900万元,同时可吸纳周边400余名群众在产业链上务工,实现人均务工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形成了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山门镇将继续加大对食用菌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链延伸,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集群。”山门镇镇长马强说。

一业兴而百业旺。如今,山门镇的食用菌产业正逐步释放乡村振兴大“蘑”力,成为香飘万里的主导产业,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绘就了一幅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最美乡村图,不断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目前,清水县的食用菌产业正蓬勃发展,小小木耳不仅为群众撑起了“致富伞”,更为乡村振兴种出了新希望。随着“大棚+林下+地摆+庭院”种植模式的推广和食用菌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清水县的食用菌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推动乡村振兴增添强大动力。(清水县融媒体记者王利萍马尧)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