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清水县西关社区金水苑小区门前树荫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联合党委联席会议正在进行。县委组织部、社工部、住建、公安、水务等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圈,与西关社区工作人员、业主委员会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反映的“清洁区域责任划分不明确”问题。
这场会议的“前奏”,始于社区网格员的一次日常走访。西关社区网格员陈媛在入户时,多位居民提到小区公共区域清洁责任模糊的问题。“有的说属于物业,有的认为是环卫部门管辖,还有的觉得应该由临街商户负责。”她翻开工作日志,上面详细记录着小区居民的具体诉求。
作为清水县“包小区进网格”制度的执行者,陈媛和同事们要定期走遍网格内的每一栋楼。这套精细化治理机制要求社区工作者常态化开展“一站式”服务,通过入户走访、微信群收集、便民服务站登记等渠道,全面梳理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我们建立了‘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对收集的问题分类建档,复杂事项提交联合党委会议协商。”西关社区党委书记杨惠梅介绍,正是网格员的“铁脚板”和“绣花功”,让隐藏在细微处的治理短板得以暴露,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在问题核实阶段,业主委员会的作用至关重要。金水苑小区业委会于今年成立,由174户业主投票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主任张朝阳每天都会在小区里“转悠”,收集居民意见。“我们把零散的诉求汇总成书面报告,比如清洁问题涉及的单元和公共区域,明确标注责任模糊的具体点位。”
清水县推行“居民小区业主委员会全覆盖”以来,全县120个小区陆续成立了业主自治组织。这些“家门口的代言人”不仅定期列席社区联合党委联席会议,更在问题沟通中发挥“缓冲带”作用。“居民有时对政策不理解,业委会可以先做好解释工作,再带着共性问题来协商。”清水县住建局副局长南永平说,过去部门与居民“面对面难”,如今通过业委会这个“中转站”,沟通效率显著提升。
在社区联合党委联席会议现场,针对清洁区域划分问题,各部门展开了热烈讨论。公安部门提出加强监控覆盖,防止人为抛物加重清洁负担;水务部门建议增设公共水龙头方便环卫作业;住建局当即认领任务,对照《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现场划定“物业负责小区红线内、环卫负责市政道路、商户落实‘门前三包’”的责任边界,并承诺将加强环卫队工作管理,增加垃圾清扫和垃圾清运的频次,为居民创建更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这种‘问题收集—网格研判—联席交办—部门落实’的闭环机制,让复杂问题不再‘踢皮球’。”永清镇党委副书记杨亚辉表示,清水县将社区联合党委联席会议开到小区门前,就是要打破部门壁垒,让居民看到“问题有人管、事情有人办”。

随着清洁区域划分方案的落地,金水苑小区的变化肉眼可见:绿化带内新设了分类垃圾桶,物业与环卫部门的作业时间表在公示栏清晰张贴,业主群里一片点赞。金水苑小区的案例,正是清水县基层治理质效双升的缩影。
清水县不仅深耕基层治理精细化,更立足各社区资源禀赋与人文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一社区一品牌”发展路径,推动基层治理从“精准施策”向“特色引领”进阶。在西关社区,20%的少数民族居民构成了独特的治理生态。社区以“红石榴互嵌式发展示范社区”为定位,不仅解决民生问题,更通过举办各项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组建了红石榴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小区开展送政策、送安全、送健康、送法律、送关怀、送文化‘六送’活动。真正把关心关爱送到各族群众身边,推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活动20余次。”西关社区党委书记杨惠梅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一件事,更是温暖一群人,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

目前,全县各社区正依托自身特色打造治理品牌:永和社区建设“康养驿站”,为辖区居民免费提供针灸、中医推拿等服务;东关社区围绕辖区内留守儿童、青少年爱好需求,开设了“水韵墨香”书画公益课堂;城南社区设立“骑手驿站”,将外卖骑手吸纳到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共建注入新鲜力量……这些“一社区一品牌”的探索,让基层治理不断向“精准化”跃迁,从“零散解决”迈向“系统治理”。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金水苑小区新划定的清洁责任区,网格员陈媛又开始了新一轮巡查。而小区门口的联合党委联席会议公示栏上,刚刚更新了清洁问题的责任人和完成时限。这些细节,正是清水县基层治理“实”字当头、“细”处着力的生动注脚。从机制完善到效能提升,从精细服务到品牌塑造,清水县正以“绣花功夫”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之路。(清水融媒记者李榕赵甲伟)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