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清水县充分发挥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森林资源尤其是阔叶林资源丰富、水源丰沛且无污染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以黑木耳为特色的食用菌作为农业重点产业,坚持科技赋能,大力培育扶持,促使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丰望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不断探索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新路子,严格按照“沿河筑堤、沿堤建棚、按棚种耳”的要求,先后建成木耳大棚80座,占地面积约32000平方米。

近日,记者走进丰望乡食用菌(木耳)产业园的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菌棒整齐立,智能化温控系统正在运作,湿润的雾气均匀弥漫,个别菌棒已悄悄长出黑木耳。
“我们合作社从2021年开始种植黑木耳,连续种植了5年,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今年带动15户社员种植35个大棚,在木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吊挂、浇水、采摘等方面的技术,今年共吊挂55万菌棒。截止目前,带动务工累计400人次,累计发放报酬5万元,现在菌棒已全部完成吊挂,预计4月底便迎来首次采摘,最低产量能达到5.5万斤,预计产值160万左右。”丰望乡柏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世强说。

走进另一座大棚,棚内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们有的摆放菌棒,有的给菌棒打孔、接种,再被捡起码放整齐进行养菌。放眼望去,一排排洁白、整齐的黑木耳菌棒,绘出了一幅幅乡村产业兴旺的美丽画卷。
木耳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李淑娟是附近村民,她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一直在木耳大棚干活,从挂棒开始到采摘都在这里干,离家也近,照顾老人小孩也方便,还能多一份收入,我感觉挺好的。”

木耳大棚种植的兴起,不仅为农户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丰望乡域内农户可以通过参与木耳大棚搭建、管护、采摘等增加务工收入,预计全年可带动200人就业用工。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近年来,丰望乡按照“基地规模化、绿色生态化、模式多元化、销售品牌化”的思路,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推动木耳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木耳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当地农民不仅能拿到入股分红,还能在木耳产业基地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丰望乡食用菌产业的实践是清水县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已建成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43处,年挂棒2000万棒,总产值突破2亿多元,实现了园区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围绕精深加工,相继开发出了木耳榨菜、木耳挂面等产品,真正把黑木耳培育成了促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清水融媒记者王利萍马辉)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