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永清镇锚定全县“一城三区两基地”战略目标,立足区域实际,按下发展“快进键”,以“早”字当头谋划产业布局,“实”字托底推进项目建设,通过充分释放“八塬三流域”资源禀赋优势,聚焦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板块,构建“特色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条,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全面开启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镇建设新征程。

暮春时节的清水县永清镇马沟村,千亩半夏种植农忙场景铺展乡野。道路两旁的半夏种植基地,土地十分平整,一个个小拱棚整齐排列。穿行在标准化种植示范带,规整的田垄间小拱棚矩阵整齐排列,智能化滴灌管网在阳光下折射科技光芒。药农或手持雾化设备喷洒农药,或三五协作铺设农膜,微风阵阵翻涌的农膜起伏流转,与远处青黛色的山峦共同勾勒出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今年,永清镇各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半夏3200亩,让“土特产”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永清镇马沟村党支部书记田济斌说:“‘清水半夏’是全县的特色产业,是全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一直以来半夏种植利润较好,马沟村群众发展半夏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半夏种植面积连年增加。今年,马沟村的农户和经营户承包种植半夏490余亩,镇村两级积极为半夏种植主体落实补助资金,整修产业路,规范土地流转管理,让半夏种植主体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高山林缘区域野生动物易毁农作物,一直困扰着种粮群众和合作社农业发展。在常杨、南峡等传统农作区,永清镇政府因势利导、靶向施策,依托山区土地租金低、劳动力充足等优势,引进经营主体和群众参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形成“一社带多户”的良好发展格局,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永清镇常杨村的山区,一片连着一片的中药材种植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栽种道地款冬花,两人成组、分工明确,手法熟练地进行打眼、放苗、覆土,忙得不亦乐乎。
来自新疆的经营主体符中年在这里已经扎根两年,他说:“我在这里承包土地种植中药材200亩,品种有款冬花、板蓝根、甘草,每年能为当地村民创造400个就业机会,我也学到了不少中药材种植技术,达到了合作共赢。”
去年常杨村共种植中药材2400余亩,实现年产值1366万元,带动部分农户户均收入5万余元,参与种植的农户和合作社尝到了“甜头”。

永清镇常杨村党支部书记王虎平说:“今年,我们常杨村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支持和动员群众以及县内外经营主体种植中药材3500余亩,目前已经完成种植2500余亩,预计4月底全面完成种植。”
从高山林缘的生态防护隔离区到阡陌纵横的智能灌溉示范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正忙着翻地、铺膜,栽种,空气里到处飘着新翻泥土的清香。今年,永清镇谋划种植中药材12798亩,为群众致富增收拓宽了新路子。(清水融媒记者赵凯娜)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