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清水县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拓展富民强村路径,推动乡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由“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景。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在白沙镇桑园村,一座座木耳大棚排列整齐,孕育着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白沙镇桑园村创新“党支部+基地+合作社+群众”发展模式,建成食用菌种植现代农业产业园,搭建种植大棚27座,晾晒棚18座,蓄水池4座,引导和鼓励村民群众用土地、劳务资源等作为股份资本参与村集体经济生产经营,以提供就业、产业扶持的方式,让广大村民群众共享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2024年7月,为了提高大棚的利用率,丰富食用菌类型,在黑木耳丰收之后,白沙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曹秀红同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共同商议,决定引进20万棒榆黄菇,在桑园村进行试种。
白沙镇桑园村党支部书记曹秀红告诉记者,“桑园村试种的20万棒榆黄菇,产值达到了90万元,带动群众就近务工达到80人,户均能够增加6000元。此外,今年种植的黑木耳产量也达到了3万斤,产值达到了90万元。”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2024年,清水县按照“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新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产业规模达到2000万棒;建成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良种烘干仓储中心5个;种植中药材、蔬菜等20.6万亩,改造老旧果园3276亩,新改建畜禽养殖小区12个,建成饲草加工基地2个,畜禽饲养量达173万头只。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培育龙头企业6家、新型经营主体114家,农业农村发展更具活力。
产业兴旺让群众钱包鼓起来,乡村建设则让村容村貌美起来。行走在清水县永清镇温沟村,映入眼帘的是洁净清爽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干净整洁的房屋墙舍、安全便捷的人行步道、清新怡人的小花园……村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宛如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温沟村始终把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来抓,建成36户‘小别墅’,硬化巷道650平方米,拆除危旧房60多座,整修破旧围墙12000米,改造污水管网1000多米,建成垃圾分类站2处、柴草堆放场3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永清镇温沟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小牛说。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清水县聚焦“14+6+5”乡村建设指标内容,立足乡村实际,促进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分层分类打造文旅赋能、产业融合、特色保护等不同类别的乡村建设示范村25个、和美乡村17个。围绕拆违治乱、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和风貌管控,扎实开展建设整治,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改造农村卫生厕所2051座,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真正让乡村从“面子”美到了“里子”。

在和美乡村建设建设过程中,清水县既重“颜值”,更重“气质”。红白事画“红线”、《村规民约》定“规矩”、村事共办促“和谐”……近年来,清水县大力倡导树立文明乡风,探索推行“党群说事+”等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引领作用,各乡镇围绕村情实际,不断总结完善党建联盟引领型、崇文重教引导型、村民议事参与型等8种乡村治理模式,挖掘了金集镇城科村“红九条”、贾川乡梅江村大槐树讲坛、草川铺镇磨儿村“三类”人才引领治理、白沙镇桑园村“四个群众说了算”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乡村“硬件”到“软件”提档升级,文明之花在乡村大地绚烂绽放。
如今的清水,随处可见绿水青山环抱着美丽新村,繁花绿荫衬托着田园村居,阡陌纵横通畅着农家生活,乡村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人文生态协同共进、融合发展,一幅幅欣欣向荣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浓墨重彩描绘中。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