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以来,清水县委、县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一地两区”发展定位,坚定不移强工业、兴产业、活商贸、抓项目、促振兴、惠民生、守底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清水崭新篇章。为全方位、多层次展示2024年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清水县属各媒体推出“奋进清水2024我们的答卷”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宣传,不断凝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清水的磅礴力量。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清水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统筹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新征程上,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产生活条件稳步提升,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乡村治理持续改进,乡风文明蔚然成风,一步步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清水大地,果蔬满仓,绽放丰收的希望;产业勃兴,激荡共富的浪花;村庄焕新,讲述发展的故事;文明新风,滋润美丽的乡村……清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一幅产业兴、村民富、村庄美、乡风好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尽情铺展。

农业提质增效益
绿飘寒冬,田野沐“丰”光。时下,正是大葱收获的季节,在永清镇温沟村的田野里,一垄垄绿油油的大葱笔直挺立,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整葱、捆葱、搬运,呈现一幅“葱”满希望的丰收景象。
连续多年种植大葱的村民刘佩珍今年又种了60亩大葱,经过精心管护,大葱长势喜人,现已开始采挖。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来到地里,体验采挖新鲜大葱的农耕生活。
刘佩珍告诉记者,“我种大葱8年了,从刚开始的20亩到现在的60亩,种植规模不断增加,已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务工。我们的葱发往五县两区,整车发1.5元/斤,零售价1.8元/斤,加工的精品葱4元/斤左右,今年预计能卖50万元。”
据介绍,铁峰巨葱具有茎长杆粗、肉厚心实、质地细密且耐贮存的特点。温沟村连年种植的大葱因质优、新鲜、价格合理吸引了许多“铁杆客商”,他们通过电话订购并亲自前来采挖。
“我听说温沟村的大葱好,今天我过来地里看一看,大葱长得确实不错。地里的销售价格是1.8元/斤,买的人很多,我准备多买点。”附近村民赵芳说。
下一步,永清镇将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效整合土地资源,采取“合作社+土地流转+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群众通过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永清镇的每一个村庄都在经历华丽蜕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集群”正在加速形成,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特色产业夯根基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清水县结合县域实际,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把中药材种植与农民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集体经济壮大相结合,大力发展款冬花种植产业,将款冬花等中药材产业打造为促进农户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随着款冬花的花蕾含苞待放,清水县秦亭镇麦池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款冬花丰收季。时下,走进清水县秦亭镇麦池村,只见凝霜的土壤之下,紫色的花蕾含苞紧簇,娇艳欲滴,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刨挖、采摘、分拣款冬花,淡淡药香弥漫在空气中。
38岁的李志轩今年种植的50余亩款冬花喜获丰收,谈起种植款冬花的契机,李志轩打开了话匣子:“种植款冬花我调研了两年,从陇南、定西等地考察到款冬花市场经济良好,并且从土地和气候情况来看,款冬花适合我们北方种植。2024年返乡创业,在村上种植了50余亩款冬花,带动周边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户就地就近就业。”看着地里一团团紫色花蕾的款冬花,李志轩粗略地算了一笔账。“今年款冬花的市场前景也很好,亩产量能达到400斤以上,亩收入7000余元左右。”清水县康隆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志轩说。
今年以来,秦亭镇立足适宜款冬花种植的土地资源条件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引导群众盘活土地资源,发展款冬花种植,让群众走出了特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秦亭镇积极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模式,逐步完善中药材产业链,通过引导种植、加工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让‘小农户’衔接‘大市场’;引进中药材龙头企业组建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不断带动农户增收。2024年,秦亭镇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中药材1600余亩,种植种类达14种。同时,在药材种植和品种选择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适应性,筛选了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得到质的飞跃”。秦亭镇农业中心主任王若林说。
中药材种植是清水县着力打造全县中药材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清水县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围绕半夏、金银花、黄芪、款冬花等中药材,积极打造道地中药材特色品牌。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引领带动模式,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将中药材产业真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良方”。
因地制宜特色产业百花齐放,清水县“东菌西果、南药北粮、沿川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正逐步构建,目前,累计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种植规模达到2000万棒。建成小麦烘干仓储中心5个,小麦良种“育、繁、加、销”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发展干鲜果48万亩,年种植苹果12万亩,苹果产值达10亿元以上,种植中药材、蔬菜、汉麻、小杂粮等特色产业38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141.78万头只。金集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郭川镇宋川村、郭山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化示范村。从“零散种植”到“产业大县”,特色产业利用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夯实农业增收根基,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梦想。

和美乡村谱新韵
青山叠翠,绿植绕村,白墙黛瓦,村路互通。2023年以来,清水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拓展富民强村路径,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行走在清水县永清镇温沟村,映入眼帘的是洁净清爽的街巷、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干净整洁的房屋墙舍、安全便捷的人行步道、清新怡人的小花园……村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宛如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路净了、景美了。”这是村民对村容村貌改变最真切的感受。温沟村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直面“脏乱差”问题根源,重点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问题进行清理整治,打造更加生态、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
“温沟村始终把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工作的落脚点来抓,建成36户‘小别墅’,硬化巷道650平方米,拆除危旧房60多座,整修破旧围墙12000米,改造污水管网1000多米,建成垃圾分类站2处、柴草堆放场3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永清镇温沟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小牛说。
作为省级和美乡村,清水县西城村一直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上走在前列,西城村着力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到最小网格上。创新推动“红堡清洁村”创建行动,设立“红黑榜”,定期公示“示范户”和“不合格户”,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动员群众在院落周围栽花种竹,利用空闲地块精心建设小菜园,评选“好公婆、好媳妇”“西城好人”“种植能手”“最美庭院”示范户,进一步擦亮和谐宜居的乡村底色,培育了乡风文明新风尚。
今年以来,清水县聚焦“14+6+5”乡村建设指标内容,立足乡村实际,促进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打造文旅赋能、产业融合、特色保护等不同类别的和美乡村,白沙镇赵沟村、红堡镇周家村、贾川乡梅江村3个省级和美乡村创建取得积极进展,5个市级和10个县级和美乡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5个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0个市县级示范村围绕拆违治乱、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和风貌管控,扎实开展建设整治,累计参与群众1.8万人次,改厕2051户,绿化面积达到2.9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和美乡村既要构建和谐共生的乡村自然生态,也要打造和谐宜居的乡村人文生态。清水县积极探索建立“主题党日+文明实践”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引领作用,各乡镇围绕村情实际,不断总结完善党建联盟引领型、崇文重教引导型、村民议事参与型等8种乡村治理模式,挖掘了金集镇城科村“红九条”、贾川乡梅江村大槐树讲坛、草川铺镇磨儿村“三类”人才引领治理、白沙镇桑园村“四个群众说了算”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探索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才是迈向共同富裕的主要着墨点。一项项农业特色产业欣欣向荣,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和美乡村焕发新颜,一幅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画卷正在清水大地徐徐展开。(清水融媒记者刘嘉陈淑敏)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