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强科技产业新赋能—清水在行动①】
天水满园红果品有限公司:科技赋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县域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清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县域强科技,产业新赋能--清水在行动》专题,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对话在一线奋斗的创新者,聆听他们如何用智慧和汗水,深入挖掘和展示县域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全面展示县域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为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满园红果品有限公司坚持科技兴果,大力试验推广矮砧密植新型栽培技术,繁育推广新品种,加强果园科学化管理,不断推进苹果传统产业迭代升级,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苹果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冬日时分,走进金集镇矮砧密植示范园内,一排排新栽植的果树整齐排列,技术人员正在园内查看苗木长势,组织进行果树修剪工作。

为示范带动当地苹果产业提质增效,2022年开始,公司从陕西杨陵引进秦脆、爱妃、美味、福布拉斯等8个高质丰产的品种,建成了全县首个30亩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示范基地。
据了解,采用矮砧密植方式栽植的果树每行间距只有1.3米,远远小于乔化果园的间距,每亩地要栽植125棵树,也远远高于乔化果园每亩的45棵树。果树树体较矮,一般树高只有2米左右,喷药、采收、修剪等管理环节较为方便,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同时便于机械化管理,可以极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我们22年种植的新品种次年就已经挂果了,今年平均亩产达到4000斤以上。相对传统果园,新建的果园见效快,各种农业机械可以直接开进果园,实现了机械化务作,省时省力,产出的果品品质好,经济效益可观。”天水满园红果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爱全说。
30亩矮砧密植果树的成功,也让后续扩大种植规模有了可参考的经验。2023至2024年,公司继续从外地引进烟富10、秦脆、爱妃等优良品种12个,采用宽行距、小株距的现代化栽培模式,高标准栽植苹果树苗170亩。

同时,公司还集成配套应用滴灌、水肥一体、树盘双侧覆膜、搭建支架、安装防雹网等果园现代化综合管理技术,形成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对引进的“爱妃”苹果新品种在当地的生长性状、抗逆性和成活率进行观测,采集生长量等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总结“爱妃”苹果规范化建园技术,为促进清水县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益探索和有效技术支撑。

根据种植经验和实验结果来看,矮砧密植的苹果树,亩产比传统方式高50%以上,而且成熟期也提前5—10天,盛果期亩产可达到5000公斤左右,果大而整齐,着色鲜艳,含糖量高,较耐运输。
科技兴农,育苗为先。金集镇作为清水县的传统苹果种植大镇,种植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但是近年来果树老化,种植管理模式落后的弊端开始显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果农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适合本地自然条件的优质苗木,公司组织多名技术人员开始进行新品种的培育试验工作,经过一年的嫁接试验,成功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苹果树苗。
天水满园红果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爱全告诉记者,“去年开始,我们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情况,嫁接培育了2万多株适合我们自己的苹果树苗,实现销售收入30多万元。”

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健全是核心。为打通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公司加快果品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建成苹果智能化选果生产线1条、冷库1座,果品储存量达到1万吨以上,实现了苹果的自动分拣、包装等操作,同时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等调控仓储环境,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延长了苹果的保鲜期,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科学化的种植管理模式和完整的产业链条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打工务工增收的机会。每年有1000多人次在果园务工实现增收,发放劳务报酬100万元左右。

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提升苹果产业的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为果农增收、农业增效贡献更大的力量,让小小的苹果在科技的助力下,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图/文清水融媒记者王永强赵甲伟)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