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带动妇女群众就业增收。近年来,清水县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妇女灵活就业,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妇女就业本领和技能,妇女群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性愈发高涨,不断为乡村振兴贡献“她力量”。
连日来,在清水县土门镇创意巧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巾帼乡村就业工厂里,来自村里的近60名妇女正在参加“巧手巾帼魅力指尖”编织技能提升课堂。

“你看这个线要先挑出去,再拉过来,最后往下压,轮廓就完成了……”老师采取理论加实操的方法,逐一对村民进行指导,让大家学习掌握花朵和玩偶等手工编织技能,学员们集中精力,专心听讲,收获颇丰。
正在现场教学的张小艳是合作社负责人,也是清水县土门镇“巧手编织”的发起者和倡导者。和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张小艳也日复一日过着“老公孩子热炕头”的生活。2022年,冬奥会颁奖花束“绒耀之花”的“出圈”,让她看到了手工编织的市场前景。张小艳尝试自己看着图样和网络教学视频编织,发现自己也能编织出美丽的花束后,便叫上村里心灵手巧的妇女一起编织,一束束色泽鲜艳、做工精细的手工绒线编结花束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清水县委和天水市妇联的支持下,2023年,创意巧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并与天水“娲乡巧娘”文化发展公司合作,签订500支“绒耀之花”的收购订单,为清水县妇女开启了“手工编织”的创业之路。

只要勤劳肯干,就能创造财富。合作社利用企业订单带动具有劳动能力的在家妇女增收。在做好针织培训工作的同时,合作社把生产原料发放到妇女手中,实行按件计薪,妇女可自由支配时间进行“居家式”生产加工,实现出门干活、回家挣钱两不误。

“目前,手工编织产品主要包括玩偶、钥匙挂件、花朵摆件、手工编织包等,通过展销会、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销往广东、陕西、内蒙古、河南等地。2023年,省妇联为了支持合作社发展,拨发奖励资金7万元,用于购置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今年,我们注册了‘邽城巧娘’的商标,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品牌,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进来,也有很多其他乡镇的姐妹们想要参与,手工编织正在逐渐成为清水县广大妇女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创意巧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小艳告诉记者。

在妇女张连琴的家中,她和几个姐妹正坐在炕头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忙着手工编织。她们熟练地将线团分绺,勾线编织,捆绑成形,一朵朵精致的“玫瑰花”从手中绽放。
“手工编织时间自由、地点灵活,可以到合作社去编,也可以把线领回家编,既不耽误干农活,还可以为家里增加收入,我大概一天能编织7-8个小挂件,收入50-100元。”张连琴高兴地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年来,清水县土门镇多方发力寻求农村妇女致富“真经”,按照“一巧带多巧”思路,连续举办巧手妇女课堂、巧手妇女手工大赛。组建巧手妇女编织队,成立巧手妇女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通小黄车网上直播。以“公司+电商+农户”模式,根据订单需求向妇女群众派发订单任务,实现农村妇女在家创收。同时,采取“1+N”师带徒模式开展手工编织,将手工编织技术带到各村炕头、村委会、广场,在一针一线中加强沟通联系,填补了妇女农闲时间的生活空缺,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家庭更加和睦。

手工编织搭建起一座桥梁,将广大妇女凝聚在一起,在巧手编织的世界中,她们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也大大提高。手工编织逐渐演化为既能拓宽妇女增收渠道,也能振奋乡村精神的“金钥匙”。

如今,清水县土门镇巧手妇女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在县城和土门镇建成编织基地2个,合作社成员达360多人,骨干成员180余人,成员遍布十八乡镇各个村组。这些社员按照年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30-50岁的妇女负责编织成品,60-70的老人参与小部件编织,年编织量可达2万余件,年销售收入在20万元左右,编织产业正向着规模化、市场化迈进,“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为农村妇女“编织”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下一步,清水县将继续结合农村妇女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开展巧手妇女培训,帮助更多妇女掌握手工编织技术、拓展手工编织品种类型、提升网络直播质量,使巧手编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花”产业。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