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清水>>正文
清水县贾川乡篇:农业产业“迭代升级”(图)
(2024/6/25 15:12:26)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近期,清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亮特色看发展》系列报道,带您领略全县18乡镇农业农村工作亮点,感受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步伐,见证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及项目建设的创新实践。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清水县贾川乡,一探那些令人瞩目的农业发展亮点。

  建设饲草玉米基地,绘就产业发展“钱”景图

  ——贾川乡吊坪梁千亩饲草玉米种植示范点简介

  今年以来,贾川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部署要求,坚持“示范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大户”经营模式,在吊坪梁至上湾梁种植饲草玉米1000亩,主要由2个股份经济合作社、3家大户承包种植。

  守牢红线,在“改”字上下功夫。贾川乡按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求,把饲草玉米作为产业多元发展和促农增收的有效手段,通过整治季节性撂荒地、挖除非粮化作物、实施整流域治理项目等方式,高标准整理基本农田1000亩,用于发展饲草玉米种植。

  抢抓墒情,在“快”字上下功夫。抢抓农时墒情,由科级领导带队成立工作专班,调用大型挖机2台,挖除雨生刺槐、死苗构树、废旧果园320亩,调用大型拖拉机、旋耕机、覆膜机6台次,压茬推进土地平整、深翻、旋地、覆膜、点籽等任务,同时由专班人员对种植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严把质量,在“好”字上下功夫。建立工作专班包“任务面积、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田间管理、种植质量”的“五包”责任制,严格按照要求,统一旋地、覆膜、放苗、施肥、除草标准,全程做好跟踪指导,进一步督促合作社和大户做好田间精细化管理,确保饲草玉米长势旺、产量高。

  强化保障,在“联”字上下功夫。及早做好物资储备,年前购买地膜500捆,购置化肥50余吨、种子1.75吨、农药65箱,为饲草玉米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吸纳务工、农资统购、青贮饲料代销等联农带农方式,预计吊坪梁基地总可产青贮玉米3600吨,年收益136.8万元,可增加吊坪上湾两村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带动50多名群众通过务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示范带动全乡4820亩饲草玉米规模发展,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实施老旧果园改造,蓄势赋能乡村振兴

  ——贾川乡上湾村2024年苹果片带改造提升奖补项目简介

  近年来,贾川乡紧紧围绕全县构建西部果品产业集群发展机遇,紧盯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这一目标,立足全乡范围内苹果产业现状,为着力解决果园果树品种差、树龄大、树体衰败、经营管理粗放、果品商品率不高等问题。2024年我乡依托全市老旧果园改造提升项目,在上湾村建设500亩乔砧短枝宽行省工高效栽培示范园1个,栽植秦脆品种苹果500亩。

  靠实多方责任抓落实。以“四高”理念(即: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水平建设)为引领,坚持“改旧建新育强”原则,建立三级包抓责任体系(即:乡主要领导统筹抓,班子成员具体抓,乡村干部蹲点抓),组建工作专班,划园包干、责任到田。动用挖机铲车4台,大型旋耕机3台,日均调配人力40多人挖除老旧果树2.1万棵,通过宽行机械化省工省力栽培,高效建成上湾村500亩苹果示范园1处,为全乡老旧果园改造、迭代升级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严把标准关口提质量。严格落实“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定责任”四定措施,严把老树挖除、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打点放线、丰产沟开挖回填、土壤消杀改良、苗木质量、栽植覆膜、配套设施、后续管理“十个关口”,全力做到大苗建园、底肥足量、机械配套、设施齐备、管理规范。尤其在苗木选用上,我们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优质抗逆苹果新品种秦脆(该品种由富士和蜜脆杂交而成,集‘大、红、甜、脆、多汁’五大优点,耐储藏、售价高),成型后将成为全县最大的秦脆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带动全乡2000亩干鲜果产业迭代升级。通过行间套种黄豆500亩,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源,确保未挂果前有收益。

  强化技术培训促规范。积极邀请县果品中心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开展技术培训,对整地、打点放线、树坑开挖、施肥、栽植、浇水、覆膜、套种、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切实提高果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同时,健全“行政+技术”双轨包抓责任制,由班子成员和乡农技人员全流程蹲点包抓督导,全力做好栽植标准把控、技术服务指导、后续跟踪管理,确保“改一亩、活一亩,建一片、成一片”。

  狠抓联农带农促增收。积极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健全完善技术培训、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联农带农机制。三年后上湾村500亩乔砧短枝宽行省工高效栽培示范园盛果期亩产3000斤左右,年销售收入达到75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上湾、吊坪、贾川等村180余名群众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带动12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300元,示范带动全乡1100亩老旧苹果园三年内全部改造提升,有力地促进全乡现代果品产业高效发展。

  实现安居梦搬进幸福里

  ——贾川乡董湾白坡新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简介

  贾川乡董湾白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交通便利、条件优越,占地面积50亩,共搬迁群众79户。2023年51户已全部建成入住,并完成旧宅拆除;2025年计划搬迁的28户已提前开工建设。在搬迁点建设中,我们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包抓体系,成立“工程建设、安全教育、质量监管”三个工作专班,实行“专班服务、定期调度、逐项验收”三项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生态搬迁工作做细做实。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下山入川、三关齐抓,“险居”迁“安居”。一是严把规划选址关。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原则,综合考虑交通出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多重因素,邀请专家、群众代表论证选址,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地质勘测和灾害评估,确保把群众从山上地质灾害威胁区搬到川里安全便利“好地方”。二是严把户型设计关。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当地风俗,统筹考虑家庭人口、生活习惯和经济能力,设计了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新住所,既有前后院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有85m2一层(三室一厅)和163m2两层(四室两厅)2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切实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三是严把房屋质量关。建立“项目监理+行业部门+群众代表”三方监督机制,由搬迁群众推选群众代表成立理事会,全程参与工程建设监督;聘请专业监理公司严把质量关口,切实保障房屋质量;主体完工后由县乡村三级逐级验收,确保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品质房”。

  县乡联动、三向发力,“安居”变“宜居”。根据搬迁点项目需求,县上各部门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主动出击,全力配套,推动搬迁点变成宜居新家园。一是完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1600多万元,一体推进搬迁点水、电、路、网建设,新修便民桥一座、堤防500米,改造提升通村路2.5公里,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二是优化公共服务。配套实施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健身器材、充电桩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建乡中学教学楼,改造村卫生室,设置便民服务驿站和快递代收点,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生活圈。三是加强乡村治理。多形式开展“主题党日+文明实践”活动,全面推广运用积分制、网格化、说事议事等治理机制,持续完善村民事务代办和志愿服务制度,主动上门解决群众诉求,就地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

  多方扶持、三业并兴,“宜居”成“富居”。紧盯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需求,坚持产业、就业和创业并举,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一是发展产业促增收。依托乡域资源优势,建成花椒加工厂、设施大樱桃、蔬菜大棚、食用菌基地4个产业园区,带动53名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务工,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作用,发展万寿菊、金银花、小杂粮等富民产业1450亩,有167名搬迁群众吃上了家门口的“产业饭”。二是劳务输转稳增收。搬迁点建设吸纳19名群众务工,亲自参与建设的同时监督了工程质量,又增加了经济收入;“点对点”劳务输转外出务工62人,实现每户搬迁群众至少有1名务工人员。三是扶持创业助增收。开展电焊、家政等技能培训19人次,落实创业贷款、小额信贷政策8户,鼓励本地老板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有志青年自主创业增收10人,逐步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的目标要求,努力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航拍|一下雪,天水就变 天水在线视频|秦州区2024年春节 视频|天水伏羲庙举行甲辰年春祭 天水在线实习主播珂珂走进天水伏 天水在线视频|天水净土寺夜景 天水在线视频|天水市文化馆书画 天水在线视频|朝山会 天水在线视频|麦积镇麦积村社火 视频|龙城天水的除夕夜,鞭炮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