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特色 看发展
清水县陇东镇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期,清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亮特色看发展》系列报道,带您领略全县18乡镇农业农村工作亮点,感受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步伐,见证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及项目建设的创新实践。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清水县陇东镇,一探那些令人瞩目的农业发展亮点。

陇东镇食用菌产业园
2023年以来,陇东镇紧紧围绕全县“一园三带、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聚焦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在安儿村建成陇东镇食用菌产业园,走出了全镇由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型的第一步,有力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统筹推进机制。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联建发展和“双强双提升”行动,成立食用菌产业工作专班,建立由主要领导统筹抓、班子成员具体抓、包村领导和农业中心技术人员包点抓的行政技术双包抓机制,利用组织优势将工作力量、群众力量、技术力量等进行有效整合,实行产业全流程高效管理。
坚持多措并举,建设高标准园区。充分依托自然优势和区域优势,采取项目整合、飞地模式、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等多种措施,以打造高标准食用菌产业园为目标,充分依托衔接项目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建园,目前共投入项目资金310万元,其中衔接资金220万,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90万。建成生产棚34座13600㎡、晾晒棚14座4000㎡(其中2024年建成生产大棚11座4400㎡)。同时自筹资金50万元,对园区的道路、管网、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提升,建成了交通便利、设施完备、技术齐全的高标准产业园区。
坚持主体培育,加强产销对接。村集体与天水晨翊农业开发公司签订了资产租赁协议,企业聘请了专门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驻园运营。通过示范带动,一方面从吊带、刺孔、挂棒、采摘、晾晒等环节培育镇域劳动力就近务工,另一方面培育大户参与生产运营,目前已培育2户农户自主经营大棚。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与甘肃鑫福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菌棒供货和订单销售协议,供应春季菌棒86万棒,已经全部挂棒,开始采收。与平凉市2家企业签订木耳供货协议,生产的木耳全部按市场价收购。同时注册陇蔬源甘味农产品品牌,主动对接商超,切实提升商品附加值。
坚持利益联结,促进多元增收。不断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用足用好政策,确保村集体、企业和农户三方共赢。建成后每年为安儿、庙湾、朱湾3个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6万元,吸纳务工5100人次51万元,联农带农50户5万元。

陇东镇中药材产业
陇东镇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产业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认真总结去年试种的成功经验,今年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的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在全镇种植中药材6572亩(其中:款冬花5200亩、金银花1052亩、板蓝根200亩、党参育苗20亩、连翘等其他100亩),努力实现中药材产业“增品扩规提标”。
专班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镇党委成立工作专班,由主要领导抓总,2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13名包村领导和8名农业技术人员包村包湾场,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包地块,及时深入田间地块,对款冬花等中药材种植进行现场指导、服务、督促,充分发挥专班促进作用,推动中药材产业规范发展。
政企合作供苗保底收购。通过主动招商,引进岷县泽民药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款冬花发展企业,栽植时由企业垫资60%提供种苗,签订药材保底收购订单,采挖后当市场价高出保底收购价时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于保底价时企业按签约价收购,再将种苗费用扣除,最大限度保障产业收益。
大户示范辐射带动推广。专门邀请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吸收16户种植大户整湾场种植,同时与附近农户结成对子,在种植、管理、防治、采收关键环节为农户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指导,通过辐射带动推广农户自主种植。
村集体让利于民双向增收。为鼓励农户发展款冬花产业,村集体与农户达成协议,把产业发展与乡村治理有效融合,对积分靠前种植意愿强烈的农户,将去年村集体预留的款冬花种苗以1/3的市场价提供给农户种植,费用在年底款冬花采挖后支付,带动全镇220户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有效增强了村民对“积分制”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实现村集体与农户收入“双增收”。预计全镇款冬花产业收入将达到4836万元,村集体平均增收20万元以上,农户亩均增收4200元左右。

陇东镇石李村500亩金银花示范点
陇东镇按照“强支部、建基地、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采取“五统一”方式,在石李村建设金银花示范点500亩,示范带动全镇发展金银花产业。
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原则,结合国土资源三调图斑,由分管领导带队对适宜种植区全覆盖勘查,在调研论证基础上确定建设石李500亩金银花示范点,辐射带动全镇金银花产业稳步发展。
统一打点放线,提高建设标准。按照株距0.8米、行距1.4米的栽植标准,组织责任心强人员统一进行打点放线,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栽植带达标规范、整齐划一。
统一劳力调运,保证栽种时效。统一组织全镇各村劳力180名进行栽植浇水等工作,集中利用6天时间完成栽种任务,保证苗木到位一批栽植一批,避免因积压出现死苗现象。
统一技术指导,确保苗木成活。在栽植期间,邀请县农业局技术人员跟进开展栽植技术指导,科学开展深耕熟地、施肥防害、覆膜保墒、苗木栽植、浇水定根等工作,保障苗木成活、茁壮生长。目前种植示范点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统一包抓管理,保障建设成效。在产业专班指导的基础上,成立由分管领导、包村领导、村干部、技术指导员为成员的产业示范点工作组,采取“包地块、包成活、包指导、包服务”四包责任制,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陇东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绿化专项行动工作
陇东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绿化专项行动为抓手,早部署、快行动、抓落实,扎实推动人居环境和路域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美化,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一是压紧靠实责任,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委成员包片负责、村书记主抓落实、镇纪委跟进问效的工作机制,将任务明确到人、分解到村,形成全县逐级抓落实、限时倒逼推进的工作机制。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至目前,共组织镇村组干部、公益性岗位、志愿者等600余人,投入机械40多台(辆),全面掀起大清理、大扫除、大整治工作热潮。
二是深化示范带动,提高整治成效。坚持因地制宜、不破不立的原则,对全镇路域整治、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工作进行整路域、整片带、整村式统筹规划,不断扩大整治成效。建设X307线、分界石至赵峡村白家山、赵峡村花园口至谢沟村3条路域环境整治示范片带,对沿线路肩进行高标准整治,行道树重新整理补植,依照地势建设和整修农耕文化、群众文化主题小节点3处,小菜园、小花园5处,打造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的精品线路。建设谢沟、安儿等4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通过连点成片,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标准、提质量、提风貌。
三是强化统筹调度,高质高效推进。实行“日调度、日验收、周汇报”机制,每天对各村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统计和验收,详细掌握各村工作进度,统筹安排机械和劳力,推动各项工作高效推进。至目前,整修路肩54.6余公里,修剪涂白行道树1500棵,补植绿化苗木7300余株,拆除危旧房11座、危墙300余米、废旧圈舍26处,整治乱搭乱建18处,回收废旧农膜4吨。
四是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果。严格落实“路长制”,镇级路长每月、村级路长每周至少开展1次巡查,对公路违法违规突出问题进行巡查整治,今年以来,累计开展联合执法16次,查处违法案件6件。按照“乡村道乡村管养”的原则,积极开展每月逢5日“集中养护日”、春秋两季“农村公路养护百日行动”,开展路面保洁、路肩整修等日常性养护,营造共管、共养、共享的良好氛围。

陇东镇赵峡村乡村建设
陇东镇赵峡村辖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70户777人。全村有耕地2812亩,林地1794亩,2023年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7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积累55.6万元。
今年以来,赵峡村以实施乡村建设县级示范村为契机,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立足乡村实际,体现村庄特色,尊重农民意愿,促进全村“颜值”“气质”双提升。一是规划引领,精准定位抓统筹。以实施乡村建设县级示范村为契机,对全村发展进行详细规划,统筹环境整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五大要素”,推动项目、资金、人才向和美乡村建设聚力,促进村庄面貌大转变。同时,采取“周调度、红黑榜、晒实绩”的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清单化管理、节点化推进、责任化落实。二是强基为要,补齐短板优服务。坚持因需建设、务实管用、稳步提升的原则,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一事一议”巷道硬化项目5268平方米,新建排水渠729米,检查井和水箅子76个,浆砌石护坡273立方米,修补破损路面墙面1500平方米,安装照明设施15盏、购置垃圾桶30个,实施改厕9户,全面补齐了基础设施的短板。同时,采取“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群众参与、投工投劳、工程帮建”的方式,动员农户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修缮,实现了同步提升。三是宜居托底,美丽家园提质量。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村庄绿化专项行动,先后拆除危旧土房7座,废弃圈舍2座,腾挪柴草26处,平整场地2000平方米,整治“蓝顶房”1.2万平方米,栽植红叶李、桃树、塔柏、冬青、蔷薇等花卉苗木共8000多株(棵),建设小花园2处,小菜园3处,小广场1处,有力提升了“颜值”。四是宜业固本,特色产业促增收。通过集体示范、项目带动、大户引领、利益联结、联农带农等多种方式,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今年村集体种植万寿菊80亩、蚕豆160亩、款冬花60亩、小杂粮30亩,全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300亩,劳务输转341人,通过产业增收致富。五是和美铸魂,三治融合稳安宁。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每月定期开展移风易俗、敬老爱老等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推行“红黑榜”“积分制”等有益做法,切实让精神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在本次乡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村民的主动参与意识、配合程度等明显提升,是治理成果的最好体现。六是党建引领,常态长效促振兴。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不断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村干部后备队伍培养,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基固本、凝心聚力。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环境卫生“日保洁、周清扫、月评比”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党群说事+”等活动,形成“有事大家说、有话好商量”的浓厚氛围。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