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清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亮特色 看发展》系列报道,带您领略全县18乡镇农业农村工作亮点,感受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步伐,见证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及项目建设的创新实践。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清水县黄门镇。
黄门镇2024年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2024年黄门镇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一条主线”,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发展小麦良繁、食用菌、中药材、草畜一体“四大产业”,聚力开展好一个村、一条街、一条路、一项保障、一个品牌的“五个一行动”,实现乡村治理有品牌、产业发展有特色、乡村建设有品位,村级集体有家底,人民生活有奔头“五个目标”的“12455”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实现黄门发展新跨越。
在产业建设方面,坚持“山地梯田育良种、靠机作保安降本,河谷川地挂菌棒、靠科技提质增效,高山林缘种药材、防野物毁田减损,陡坡草地种饲草、以草带畜齐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发展。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力巩固撂荒地整治成果,今年全镇种植小麦12400亩,在下成、杨李2村打造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处,育种3200亩;种植玉米16610亩(其中玉米大豆复合套种300亩),马铃薯6655亩,种植各类小杂粮6480亩,全镇粮油作物种植面积53855亩。计划今冬打造小麦良繁1万亩,为小麦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注入新动能,将我镇建成清水县“北部粮仓”。

育强百万棒食用菌产业。紧抓全县聚力打造“清水食用菌”特色品牌的机遇,依托后川河流域土地和水资源优势,投资130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745.38万元,撬动社会投资557.7万元),引进天水红崖河菌业种植有限公司、天水福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广吊带式、地摆式、原木点菌式3类种植方式,今年共挂棒142万棒,年产值达到600万元以上,力争2025年全镇食用菌挂棒达200万棒。

打造千亩中药材产业。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下成村王彦坡、杨李、马什川区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半夏、板蓝根、冬花、独活等中药材6002亩,中药材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同时引进有多年中药材种植经验的清水县森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下成王彦坡建成“生态药材”种植示范园,并与村集体签订合作协议,带动延长产业链,初步形成了种、产、加工、销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扶持种植大户5户,带动22户农户自主种植中药材615亩。
基地化发展草畜一体产业。大力扶持嘉泰牧业发展壮大,增加公司产值,积极争创规上企业。鼓励扶持以汇丰草业和德合丰草业为龙头的镇域草业发展龙头,发展壮大草畜一体化产业,全镇种植全株玉米7000亩,紫花苜蓿4500亩、饲草燕麦2300亩,全年青贮饲草4.2万吨。继续巩固台子村4.1万只商品蛋鸡养殖基地,在冶坊3村和黄湾、樊家沿线打造万只生态鸡养殖基地,预计今年各类畜禽上养量达到15万头(匹、只)。
黄门镇草畜一体化暨马什村2000亩产业基地

黄门镇按照“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一镇一域,一村一品”原则,持续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肉牛、土鸡等畜牧养殖规模,带动全株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马什北山高标准聚力打造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套种、全株玉米、马铃薯、良种小麦、中药材等为一体的2000亩特色产业片带,预计年收益138.72万元。
靠实责任强保障。从产业谋划到春耕生产,村“两委”多次开会讨论谋划,商议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壮大为目标,细化产业布局,严格落实包村领导包产业,驻村干部包湾场,村组干部包地块的三级责任制,将各项产业具体包抓到每个干部身上,杜绝了产业建设中责任不清、分工不明、推诿扯皮的弊端,确保了各项产业都能落实落细,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目标。

细化措施促提升。紧盯发展目标,多方力量筹备,储备地膜8.2吨、化肥80吨、覆膜播种一体机1台、除草机4台、504小型拖拉机1台,动员在家富余劳动力34人,抢抓农时在马什北山完成大豆玉米复合套种300亩,全株玉米1000亩,马铃薯500亩,良种小麦100亩,中药材50亩,各项产业长势喜人。

强化目标增效益。持续坚持“多条腿走路”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初谋划14项村集体发展产业,预计年收益340.8万元,其中村集体净收益120万元(经营性净收益104万元,光伏流转土地管理费16万元),带动村民就地务工520余人增收63万元,实现了农户增收、村集体收益的“双赢”目标。
黄门镇马什村集体经济发展

黄门镇马什村现有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87户1943人,有耕地6735亩,林地面积1446亩。近年来,马什村坚持“党建领航寻出路、干部率先作示范、党员带头当先锋、群众跟跑见效益”的工作思路,持续推进撂荒地整治,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唤醒“沉睡”撂荒地,使“荒山”变“良田”,“良田”变“粮田”。2023年全年各项产业累计收益187.26万元,其中经营性净收益50.52万元,2024年产业收益预计突破百万大关。

支部寻出路,村民共致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能探索出一条符合马什村发展的出路,持续加强党支部建设,坚持“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工作理念,村组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的一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由支部带头以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新路子,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把村当成家,大家想办法。以“我不干谁干,我不亏谁亏”的勇气,把村当家一样经营,把村民当亲人一样对待的工作作风,统一调度,明确分工,团结一心,相互协调,每个成员既能各自独当一面,做到谁主抓、谁负责,又能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给其他同志负责的工作出谋划策,相互配合。
支部把舵破除“根基弱”。村党支部坚持镇党委统一领导、村组具体落实的“一盘棋”格局,形成整村优化的发展模式,筑牢集体经济发展根基,帮助村民安全借道,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多点开花破解“路子窄”。始终坚持“多条腿走路”壮大村集体经济,抢抓政策机遇年初谋划各类产业发展14项,依托中央三部委项目年内计划上养能繁母猪40头,育肥猪80头,预计收益22万元,种植中药材60亩,预计收益50万元,万寿菊育苗400万株,预计收益40万元,其余各类生产经营性收益预计212.8万元,光伏土地流转管理费16万元,2024年村集体各类收益预计达到340.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益324.8万元,村集体净收益120万元。
黄门镇杨李村冬小麦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黄门素有清水“北部粮仓”之称,是我县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黄门镇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把小麦良种繁育作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去年夏收以后,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因地制宜连片种植冬小麦12400亩,并在杨李北山、下成郑沟和上成堡子高标准打造良种小麦(兰天42#)繁育示范基地3处3200亩。
杨李村位于黄门镇北部,近年来按照“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收益”的思路,带动发展肉牛养殖,冬小麦良种繁育、花卉育苗、中药材等产业。今年在北山种植冬小麦良种繁育2000亩。

合理布局,规模化耕种。按照“集中办点、集体为主、大户示范、农户跟种”的思路,村“两委”班子带头、驻村工作队协助规划种植区域,改变以往分散种植发展模式,规模化整湾场统一种植,坚持提早预留好种植地块,高标准翻耕熟化地块,拓展农业产业专业化、规模化,为实现粮食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统筹调度,机械化耕作。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核心,统筹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带头发展,种植区域内农户跟种,同时,统筹调度区域内各类型号拖拉机8台,播种机2台,铲车1台,挖机1台,后勤运输车3辆、无人机1架、施肥机2台;种植期间保证劳动力每天不少于30人,在田间地头开灶,保障了劳力生活,按时完成了2000亩的小麦播种,并及时开展了机械施肥和无人机飞防“一喷三防”病虫害防治。
机制牵引,抱团化发展。推广“村集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模式,为减轻机械化耕作成本,我们依托社会化服务项目,聚联5家合作社机械耕作的组织模式,同时在后续田间管理过程中,依托“一喷三防”项目,积极构建“资源共享、发展共促、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持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资统购、机械租赁、劳务输转等方式促进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和群众互惠共赢,实现35户136人稳定增收。

后续将科学开展好小麦抽穗去杂、保优提纯等田间管理,确保小麦良种纯度,为实现小麦良繁产业丰产增收夯实基础,预计小麦产量60万斤,2024年小麦良繁收入108万元,除去耕种、化肥、农药成本外,净收益57万元。黄门镇将继续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力争全镇冬小麦良繁1万亩,通过高质量建成小麦良繁基地,为小麦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注入新动能。
黄门镇王店村人居环境整治

黄门镇王店村毗邻张家川县,是清水县北大门,宋金时期设置冶坊县城,历史悠久。全村辖3个自然村355户1473人。2023年以来,以创建省市乡村建设示范村为目标,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极争取项目补助,镇村两级多方筹资、全村群众积极行动,全面改善基础条件,不断擦亮环境底色,探索村庄治理模式,重塑文明村风。

依托项目夯基础。依托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一事一议小巷道硬化项目,硬化巷道19200平方米,铺设管网6800米,建排水渠380米、边沟渠248米,砌石护坡200立方米,铺设道牙3650米,安装路灯50盏,建污水处理设施1处、垃圾分类收集点1座、晾晒场1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不断夯实。
综合整治促提升。聚焦群众房前屋后和村庄周边卫生死角,拆除空心院6个、危旧墙1500米,整治乱搭乱建37处、腾挪麦场4处,清理沟渠河道4.63公里,路域综合治理3.6公里,累计实施卫生改厕215户,常住户改厕全覆盖,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面子”向“里子”延伸。

绿化美化增颜值。将环绕村庄的碎片化闲置区域统一管理,回填土方9600立方米,打造小花园、小菜园6800平方米,推行村内群众自愿认领耕种和村集体代管模式管理经营小菜园,让经营乡村理念形成,村庄田园气息更浓。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上,美化村庄环境,打造绿化小节点3处,栽植丁香、金银花等绿化苗木5500株,移栽乡土树木68棵,从“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入手,乡村“颜值”不断提升。
全员治理抓长效。以村庄环境“六清”为抓手,通过微信群和乡村大喇叭、入户走访等“线上”和“线下”方式,动员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按照“织密网格,压实责任,精准整治、长效保持”工作原则,将辖区划分网格包干负责,落实户长、巷长和门前三包制,通过“定责任、定区域、定目标”,实现人居环境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村在网中、户在格中、人在其中”的全覆盖精细化网格制度落到实处。

美丽庭院强带动。按照“党支部+网格+庭院”的乡村治理模式,把“美丽庭院”创建融入“和美乡村”建设中,以“院落美、居室雅、厨房洁、厕所净、家风正”为创建标准,常态化开展创建和评选表彰,目前评选表彰美丽庭院示范户10户,以示范户为带动,每户辐射带动周边5户创建,以面对面的宣传、户对户的带动、点对点的突破,引导全村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大家创建美丽庭院的热情,形成“创建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实现全村美丽庭院全覆盖。庭院的“小美”扮靓了村庄的“大美”,“美丽庭院”创建,为打造和美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激发发展动能注入了源头活水。
黄门镇台子村乡村建设
黄门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对标对表乡村建设标准补齐短板,聚力开展好一个村、一条街、一条路、一项保障、一个品牌的“五个一行动”。重点抓好黄门川(下成、小河、台子、硖口)和冶坊川(王店、杨李)乡村建设示范片带和小城镇建设,全面推进全镇乡村建设工作,实现乡村建设片带式发展。
台子村辖台子和苏家2个自然村,240户1090人(其中汉族768人、回族322人),属回汉杂居村,后川河和566国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今年列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以来,依托乡村建设和一事一议项目,狠抓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
塑和美之“形”,构建乡村基础之美。一是依托项目建强基础。依托项目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成道路硬化50条13850平方米,铺设排水排污管网3458.74米,更换自来水管道2390米,建雨水收集井165套,检查井17套,护坡工程共120平方米。二是拆违治乱整治环境。深入开展村庄环境“六清”和改厕行动,拆除危墙200米,危旧土房2座,整理空心院3座,整治蓝顶房12除,拆除违章建筑和乱搭乱建柴草棚23处,腾挪整理柴草105垛。落实改厕45户,累计改厕220户,常住户全覆盖。协调电力和移动、电信运营方,整理村内“飞线”23条1195米。三是绿化美化提升颜值。沿村庄主干道和566国道新建花坛50个,栽植龙柏、紫叶矮樱等各类绿化苗木4.4万余株,村庄环境得到绿化美化,颜值再提升。

强和美之“根”,构建乡村产业之美。台子村一贯以养殖业为主,近年来积极发展以养带种,草畜一体化产业。在嘉泰牧业肉牛养殖基地和村集体商品蛋鸡养殖小区的带动下,发展蛋鸡养殖大户3户4万多只,养牛户9户1052头,养羊户4户104只,生猪养殖户1户50头。以养带种,发展全株玉米400亩,蚕豆600亩,小杂粮300亩,蔬菜150亩。新建烘干仓储基地1座200㎡,防潮处理仓储系统1座250㎡;硬化晾晒场1000平方米。
铸和美之“魂”,构建乡村融合之美。坚持“党建+文化引领+志愿服务+乡村治理”的模式,回汉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建美好乡村,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形成回汉一家亲的良好局面。下一步,积极打造民族团结一条街,带动少数民族居民共同参与关爱帮扶、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来,打通连接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营造回汉两族多元共处的和谐氛围,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黄门镇食用菌产业

近年来,黄门镇围绕全县聚力打造10亿级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紧抓全县“清水食用菌”特色品牌的机遇,依托后川河流域土地和水资源优势,河谷川地挂菌棒、靠科技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打造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园。通过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聚力打造“黄门食用菌”特色品牌,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助推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充分挖掘“地”的优势。在多方考察、意见征集、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抢抓静天高速和采石场项目土方充足优势,结合G566国道和静天高速穿镇而过并在下成村设有高速出入口的交通区位优势,在下成、硖口、王店三村公路沿线坑洼地带回填平整出150亩土地,积极探索确定了在后川河流域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这一发展思路。

不断加大“育”的力度。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广吊带式、地摆式、原木点菌式3类种植方式,辐射王店、下成、硖口等6个特色村落,投资1300万元(其中项目资金745.38万元,撬动社会投资557.7万元),建设生产棚125个(吊带式棚2.55万㎡,地摆式棚1.2万㎡),晾晒棚55个1.1万㎡,蓄水池18座,加工车间1396㎡;共挂棒142万棒,预计年产值达到600万元以上。
有效用好“联”的机制。引进天水红崖河菌业种植有限公司、天水福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种产销”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吸纳就业、技能培训、订单收购等措施,动员吸纳就近群众务工创收。同时,积极培育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自主承包、自主经营,棚均实现收益2万元以上;截至目前我镇食用菌园区已采摘一茬木耳2.4万公斤,通过园区建设、菌棒挂棚和木耳采摘,现已带动就业350人次,预计年收入15万元以上。

下一步,黄门镇将持续加强食用菌产业发展宣传动员,大量培育产业带头人,通过示范引领,让群众切实认识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家家户户房前院内摆棒育菌发展食用菌产业,力争2025年全镇食用菌挂棒达200万棒,在全镇形成产业发展链条,计划五年内将后川河流域打造成黑木耳种植片带,成为远近闻名的黑木耳种植小镇,真正把“小木耳”做成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新闻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