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清水>>正文
清水县秦亭镇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图)
(2024/6/21 16:28:49)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亮特色 看发展

清水县秦亭镇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近期,清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亮特色看发展》系列报道,带您领略全县18乡镇农业农村工作亮点,感受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步伐,见证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及项目建设的创新实践。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清水县秦亭镇。

  百家村凤凰山汉麻种植基地

  近年来,秦亭镇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立足镇情实际,对传统汉麻产业提质增效,围绕店子河流域和凤凰山产业点今年共种植新型汉麻16468.36亩,传统汉麻4363.35亩,预计年产值能够达到2900万左右。凤凰山汉麻种植点位于百家村上街组,因地形像凤凰而得名,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是历年群众种植汉麻的首选区域。

  发挥村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产业规模。今年以来,百家村围绕全镇汉麻产业布局,在凤凰山区域打造3507.5亩新型汉麻种植基地,通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示范种植新型汉麻650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7个,种植汉麻2500亩,带动全村70余户农户种植传统汉麻347亩。

  发挥招商引资企业的带动作用,补齐产业链条。邀请盛裕达汉麻种植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对种植主体进行了集中培训,进保障种植面积和种植质量,下一步计划在百家村委会旁边建设打麻生产线2条,对汉麻原材料进行初加工,推进汉麻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扩大新型汉麻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种植。

  发挥产业驱动作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新型汉麻预计亩产达到350公斤,亩均收益980元,带动全村100余户群众参与务工增收。通过建设打麻车间和麻鞋生产线,让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了产业驱动就业的双赢局面,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秦亭镇刘峡村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

  秦亭镇刘峡村地处清水县东部,耕地面积3090亩,辖7个自然村223户898人。近年来,全村瞄准建设畜牧养殖大镇的产业定位,围绕产业规模化、养殖科学化、企农利益一体化发展思路,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农民增收。

  摸透村情,确定发展方向。刘峡村两委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成熟的养殖技术,通过调研走访,与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交流,科学研判确立了“川区木耳、山区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根据土地性质和养殖优势,在刘峡村尧庄自然村规划用地31亩,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建成了集“标准化猪舍、配电系统、供水系统、采暖系统、污水排放系统、防疫消毒系统”为一体的万头生猪智能化养殖基地。

  统筹资源,科学建设养殖。按照镇村两级争项目、引进养殖大户增资本,公司合作保供销的发展模式,于2023年启动生猪养殖基地建设,一期投资800万元,引进清水县福祥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额投资建设运营,建设圈舍6栋5800平米,防疫室、消毒室250平米,饲料用房200平米,附属建设供水电系统、采暖系统和排污系统,于2023年12月建成投产。二期项目总投资651万元,新增建设圈舍3栋2280平米,2024年6月底建成投产。养殖基地年上养出栏生猪将达到16000头,年纯收入达到290万—320万元。

  精细管理,持续助农增收。养殖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与新疆旭康养殖有限公司签订定向订单协议,公司负责提供猪仔、技术服务、养殖饲料和后期订单销售,清水县福祥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农户负责养殖,降低合作社和农户养殖风险,确保稳定增收,逐步形成生猪养殖全产业链。养殖基地于2024年1月下旬上养第一批生猪4200头,于5月中旬全部出栏,每头收入240元,除去每头用水电、人工60元成本,每头纯收入180元,第一批生猪纯收入达到75.6万元。养殖基地的建成带动刘峡、店子、秦亭9户养殖户共同发展生猪养殖,直接带动12户群众流转土地增收,20户群众务工增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9.84万元。

  秦亭镇中药材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秦亭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区域推进、连片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农户,中药材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全镇种植半夏规模达900余亩,冬花150余亩,丹参200亩,板蓝根800亩,红花50亩,决明子20亩,其他中药材200余亩。

  持续强化政策扶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农业奖补和农业保险、土地流转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半夏种植,让广大种植户享受到政策红利,促进规模化经营提升种植收益。打造赵尧200亩集中连片半夏种植示范点1处,直接带动了赵尧、柳林、店子等9个村、4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和20余户种植农户主动参与半夏产业发展,全镇半夏收入将达到2700万元以上,纯收入将达到1100万元以上。注重人才科技投入。在镇村组织种植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多次邀请专业的药材种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和讲解,先后开展中药材技术培训6期,及时帮助种植农户掌握种植技术,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农户种植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中药材长势良好。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引进甘肃养宁堂大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张吕等村建成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1处,投入100余万元,种植中草药14余种共1600余亩,为中药材全产业链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注入了新发展动能。

  秦亭镇秦亭村乡村建设工作

  秦亭村位于秦亭镇西北部,距镇政府5公里,下辖8个自然村,共有308户1316人,耕地面积5083亩。村内有古秦遗址和北魏太和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朴实淳厚。近年来,秦亭村聚焦乡村建设“14+6+5”总要求,严格按照“建好支部强引领、因势利导宜规划、项目带动强基础、弘扬文化促新风”的工作思路,以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促提升、乡村治理做表率、富民产业增效益为抓手,全力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

  坚持党建为“魂”夯实和美乡村振兴根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凝心铸魂,把“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作为总要求,健全“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12项制度,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3名,党组织凝聚力和带头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坚持和美乡村为村民而建,持续开展民意征集,通过召集村内红白喜事总管,形成百姓说事、理事议事,共同协商购买红白喜事用品帐篷、花轿、桌子、板凳、灵车等,供需要群众无偿使用,更好地夯实村级组织执政基础、进一步凝聚民心。这种民主协商的治理方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也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坚持环境为“基”擦亮和美乡村幸福底色。坚持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和美乡村从“旧景”变成“风景”,让美丽乡村更有“精气神”。从群众最需要的基础设施短板入手,硬化、维修村内巷道7057平米,配套铺设排污管网374米,水毁塔防处修建护坡700余立方米,新修秦上至秦下水渠100米,完成秦子铺景观河道治理223米。针对秦上自然村河道淤塞、河岸牲畜粪便乱堆问题,利用当地特色石料修筑原石河堤223米,整修河道两侧绿化带200平米,让原来群众诟病的河道变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线。针对村庄断头巷道、乱搭乱建,整体闭塞的问题,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拆除村内牛棚1处80平米,整治乱堆乱放公共区域50余处,打造微地形休闲节点4处,利用空闲地带铺设地砖166平方米,打造停车场2处。硬化疏通断头巷道700平米,不仅解决了村内脏乱差的老大难问题,更延伸拓展了村庄整体面貌。积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拆除新建庭院周边破旧刺粑26处880米,腾挪房前屋后和公共区域乱堆柴草64余堆,新建晾晒场719平米,建设农家小菜园32处。评选“美丽庭院”“平安家庭”等示范户。为宣扬孝道,在节点两边墙面绘制“二十四孝图”一副。让干净整洁的村风民风扎根农村。

  坚持产业为“笔”谱写和美乡村兴旺篇章。2024年投资5万元建设冬暖式大棚试验点360平方米,用于无土培育反季节乌龙头、香椿等山野菜,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应季采摘、反季山野菜销售等方式扩大影响范围;利用秦亭种植汉麻独特的地理优势,在秦子铺湾、北湾里、双场湾核桃园套种大麻1000亩;继续做好150亩金银花后续管理工作;在张湾沿路地块种植万寿菊50亩。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来源,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航拍|一下雪,天水就变 天水在线视频|秦州区2024年春节 视频|天水伏羲庙举行甲辰年春祭 天水在线实习主播珂珂走进天水伏 天水在线视频|天水净土寺夜景 天水在线视频|天水市文化馆书画 天水在线视频|朝山会 天水在线视频|麦积镇麦积村社火 视频|龙城天水的除夕夜,鞭炮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