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特色 看发展
清水县金集镇篇:农业农村工作稳步发展
近期,清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亮特色看发展》系列报道,带您领略全县18乡镇农业农村工作亮点,感受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步伐,见证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及项目建设的创新实践。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清水县金集镇。

做强小麦良种繁育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金集镇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之大者”,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马列湾建成5240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处,落实小麦良繁基地全区域全过程精准化管理工作,夯实夏粮丰产丰收基础。
聚焦品种选育,充实种质资源。突出小麦品种选育这一关键环节,邀请中科院、农科院专家联合建成小麦良种培育示范基地1处,选育兰大37、47、天选72、陇原235等28个高山区冬小麦新品种及10个高山区冬小麦新品系,在马列湾最高海拔1667米、最低海拔1437米分别选取地块,建成16亩种源试验基地2处,对国内外70余个国家2240个全科小麦品种分行试验种植,培育高产抗逆抗病、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通过预测产选育选强种植品系,优选适宜高寒地区小麦丰产品种7种。
聚焦关键环节,夯实丰收基础。通过“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以科研院所线上实时监测、合作社“土专家”线下实地授课双渠道指导,及时发布预报、警报和防治信息,在持续旱情的情况下,做到精准指导防治,确保了增收不减产,通过田间测产,预计平均亩产290公斤。同时,开展社会化托管服务,全面实现“耕、种、防、收”等机械化一条龙,进一步促进农户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有力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聚焦联农带农,促进群众增收。基地运营采取“合作社+农户”共建模式,在播种、管理、收割、销售环节全链条发力,通过“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割、统一收购”的“五统一”模式,实现统一标准、适期采收、优品优价,全年各环节预计带动560余户群众增收118.6万元,真正实现了产业兴、农民富。
聚焦补链延链,打造全产业链。坚持做精做细粮食产业,2022年建成金蕊香面粉加工和挂面厂,在建成210平方米小麦良种烘干加工车间的基础上,2024年实施小麦烘干仓储二期项目,逐步形成小麦良种包衣包装和面粉、挂面加工双渠道,全面建成集小麦种植、育种、烘干、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一地双收”
今年来,金集镇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雷达连流域高标准打造8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业园。一是优化种植模式提高亩产。采用4行大豆间作2行玉米的种植模式,在稳定玉米亩均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二是加强培训管理增加收益。全面落实行政技术“双包抓”机制,围绕间作种植管理技术、农机作业、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关键环节,村党支部组织产业大户、技术骨干对流域内种植农户开展全员培训2期86人次。三是强化联农带农促农增收。坚持“党支部+种植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带动、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方式带领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种植560亩,农户种植210亩、三类户种植30亩。预计亩均产出大豆150公斤、玉米650公斤,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稳粮增豆、“一地双收”,做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业高效发展的最优解。

行政技术“双包抓”助推金银花产业增产增收
今年以来,在望日台680亩金银花管护示范园通过全面落实党建联建、行政技术“双包抓”机制和承包管护到户等方式实现金银花产业增产增收。支部联建,抱团发展。示范园于2023年春季依托核桃残败果园建成,通过人才联用、信息联享、问题联解、发展联动,实现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抱团发展。靠实责任,提质增效。全面落实行政技术“双包抓”机制和村干部报酬二次分配制度,将联系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督促群众管护、协调企业统一收购纳入包抓和考核范畴,联系开展管护及采摘技术培训7期648人次,统一组织农户开展锄草、施肥、施药,实现管护点全区域高标准管理。联农带农,党群共富。通过支部统建统管、干部统筹组织、分包到户管护的发展模式,以分包模式实现产业精细化管护,以精细化管护大幅度增加产业收益。今年,预计增加连珠等4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6万元,240余户管护群众收入40万元,通过吸纳务工120余人增加收入10万元,真正实现产业兴,群众富,集体强。

金集镇:“四个聚焦”奏强音和美乡村入画来
2024年,连珠村按照“14+6+5”乡村建设工作要求,以“基础强村、生态靓村、产业富村、治理和村”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培育富民产业,深化乡村治理,聚力打造乡村建设市级示范村。一是聚焦短板弱项,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深入谋划开展1150万地质灾害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修建护坡620立方米;实施“一事一议”小巷道硬化项目8200平方米,铺设雨污管网213米,砌筑S218沿线护坡625立方米,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二是聚焦人居环境,全力提升村庄面貌。重点加大镇政府周边及三岔路口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整合项目资金,统筹自筹资金,积极筹措资金组织铺设彩砖1500平方米,打造小花园9处,栽植乡土果树及绿化苗木2300余株,有效改善人居环境。三是聚焦园区带动,大力培育富民产业。抢抓创建全国苹果产业强镇机遇,着力构建苹果产贮销、小麦良种繁育、金银花管护等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农业强促进带动农民富。四是聚焦共治共享,构建乡村治理格局。一以贯之推行村规民约“红九条”,通过支部积极倡导,村民互相监督,实现群防群治主动创稳。大力弘扬孝道文化,依托孝文化广场,讲活讲好孝道故事,弘扬孝善家风,淳朴民风。

金集镇水清村党建引领标准化养殖示范园特色亮点
金集镇水清村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手,解决生猪养殖分散、规模较小、效益低下、粪便污水乱排等突出问题,在切口湾建成生猪养殖标准化养殖示范园。
支部引领,村社共建。水清村养殖示范园由支部牵头引领,总投资643.59万元建成占地20亩2400平方米的养殖园一处,产权归村集体所有,2022年9月底建成投产使用。该示范区是集“标准化猪舍、配电、供水、采暖、污水排放、防疫消毒、采购养殖设备”于一体的标准化养殖基地。
理清思路,创新模式。经村“两委”会议研究,由党支部牵头抓总,养殖大户承包经营,动员散养户积极参与。运营中,合作社与甘肃神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饲养协议,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由公司负责提供猪苗、饲料、防疫,保底收购为养殖户减少成本、降低风险。
建立推行联农带农机制。村集体以资产入股,群众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入股,把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把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抱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等,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目前,累计出栏生猪6000余头,收入达到1071余万元,合作社净利润达80余万元,为村集体分红24.4万元,带动农户增收6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业兴民富集体强。

聚力项目建设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金集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千方百计扩投资,全力以赴补短板,一批规模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群众反响好的项目落地开花。一是成功创建2024年全国苹果产业强镇,分三年落实项目补助资金1000万元,通过打造产业强镇名片,推动3.6万亩果园提质增效,进一步带动广大群众及经营主体奋力发展果品产业。二是聚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地实施总投资1150万元的幼儿园斜坡治理项目,带动5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项目9月份完工后,将彻底解决镇区多年来地质灾害隐患,提升了人居环境颜值。三是总投资413.61万元的马连湾淤地坝项目建设全面完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推动流域产业升级。通过以上项目实施,全镇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为加快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