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特色 看发展
清水县新城乡篇:绘就高质量发展新“丰”景
近期,清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亮特色看发展》系列报道,带您领略全县18乡镇农业农村工作亮点,感受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实步伐,见证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及项目建设的创新实践。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清水县新城乡。
新城乡四合村千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新城乡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以种业振兴为目标,以科技赋农为主线,坚持“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方式,在四合村何家湾、新城梁打造以“兰天211”小麦品种为主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200亩,种植兰天211共620亩,兰天182共300亩,兰天47共280亩。
在种植主体确定方面:坚持“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方式,由产业链长、技术员、农业农村局、乡政府负责人进行包抓,对农户不愿种植的耕地,统一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流转给有实力的产业大户进行种植,确保种植面积落得实、管得好。东飞、荣和、博业、桐林地、丰陇原等5家合作社种植1020亩,55户农户种植180亩。在基础条件提升方面:积极动员各方力量,由四合村出资3.5万元,整修田间道路3.2公里,铺砂150多立方米;产业大户调运挖掘机4台,累计工作310多小时,对种植基地内滑坡严重、宽度较大的地埂全面进行了清理整修,有力改善了种植条件。在种植后续管理方面:严格按照种植规范及农业农村局下发的农事指导意见,在小麦播种及田间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良种繁育技术要求,采取测土配肥、种子供应、病虫害防治、种子回收“四个统一”的方式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小麦生产品质。
当前正值小麦灌浆期,新城乡及时组织群众对基地小麦开展了一喷三防和去杂、去劣、提纯工作,近期雨水充足,长势喜人,新城乡将继续跟踪查看小麦长势,按照农业农村局小麦田间管理要求,适时组织群众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以上,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新城乡四合村食用菌生产基地
四合村食用菌生产基地位于四合村方庄自然村,樊河四合段河畔,占地40余亩,总投资312.6万元,建成生产棚46座13600平方米,晾晒棚17座4000平方米,已挂黑木耳菌棒60万棒,计划近期上挂20万棒玉木耳,今年预计可生产干木耳4.5万公斤,收益可达270余万元。
落实链长靠责任。确定1名党委班子成员承担食用菌产业链长,从龙头企业引进、合作事项的洽谈、项目的规范运营、联农带农机制的落实、项目效益的发挥等环节抓起,坚持做到“一条龙”指导、督促、跟进,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具体,落实有力,全程为项目争得来、落得实、能见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进企业促增收。经综合调研考察,确定由经营能力强的清水县清瑞食用菌有限公司承租运营,签定租赁协议,每年按照不少于投入资金5%的比例向四合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兑现分红,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1万元,并带动本村群众80余人就近务工,增加劳务收入40万元。同时,每年发放土地流转费2.4万元,年底为全村群众分红2万元以上,切实把群众粘在产业链上,实现村集体经济增加和群众增收的双赢。
跟学技术强联农。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承包玉木耳、黑木耳大棚各1座,确定由2名乡干部、1名村干部、2名群众,全程跟学生产技术,参与生产管理,适时结合实际,鼓励引导群众自己承包经营,切实让联农带农机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到村项目成为村集体经济积累和农户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新城乡李湾村中药材种植基地
新城乡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种的原则,探索提出“一年作示范、两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依托乡域内高寒阴湿、土壤湿润的有利条件,在李湾村秦地自然村示范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1处,由村合作社、种植大户、群众共同参与种植中药材800亩,其中款冬花200亩,党参、黄芪育苗基地50亩,中药材试验田50亩,板蓝根、牛蒡子、红花、芍药等中药材500亩,带动全乡种植中药材达到2000亩以上。
确定链长靠责任。确定一名党委班子成员担任中药材产业链长,3名农技干部为干事,从面积核实、地块确定、地块深翻整理、物资储备、种苗调运等环节抓起,全程做好规划、指导、督促,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具体、落实有力。
技术培训强管理。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作为生产高品质中药材的关键,邀请陇西县款冬花种植技术人员开展培训2期1200人次,举办集中培训班3期140人次,大力提升群众管理水平。乡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指导,严把株行距、覆土厚度等细节,有力提升了种植质量,经统计,全乡栽植的中药材出苗率达到90%以上。
引进企业强产销。引进陇西有多年种植中药材经验的种植企业,在前期调研、座谈交流的基础上,达成中药材种植种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并对中药材初加工事宜进行了协商,形成了强链延链闭环发展的产业链条,为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城乡方湾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
今年以来,新城乡坚持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保障玉米生产稳定、提升大豆供给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全乡产业片带规划、地理条件等资源禀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群众”的模式,在方湾村潘家湾创建600亩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示范点1处,带动全乡种植玉米面积达5760多亩。
科学谋划,稳妥有序推进。结合产业基础、种植习惯、配套农机等实际情况提前规划种植区域,将种植任务、农机具保障落实到村到地块,翻地及覆膜过程中每天实地督促质量和进度,全面掌握、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根据工作进展和成效进行通报排名,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
政策宣讲,增强种植信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在传统劳作基础上创新的一季双收两种作物的种植模式,为确保复合种植作物取得实效,专门邀请技术人员就种植时间、管护技术、病虫害防治、农机具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指导,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群众会、入户宣传复合种植政策等方式,增强群众发展大豆玉米复合套种的信心。
示范引领,实现多方共赢。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代管代种、鼓励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村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充分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田多收、稳粮增收、一种多效、用养结合”的技术优势,同时带动农户分散种植200亩左右,实现了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户的共赢。
新城乡朝天椒种植示范点
新城乡把发展朝天椒产业作为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和拓宽群众收入来源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精心谋划,在全乡种植朝天椒800亩。
示范种植强引领。为了积极响应全县“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民”的号召,新城乡确定由产业发展基础好、带富能力强的清水县秦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在全乡范围内选择地块平坦、气候适宜的集中连片区域,先行试点创造朝天椒种植的经验,由其他村、种植大户和群众学习借鉴,同时,现场宣传往年种植收益情况,为群众增强发展朝天椒产业的信心,营造群众共同参与该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现场培训抓管理。邀请甘肃沃尔泰种业有限公司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朝天椒种植技术培训,从朝天椒栽植深度、行距株距等细节,以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培训,还针对种植主体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为进一步提升朝天椒种植管护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群众稳产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补链延链增收益。确定由一名班子成员担任产业链长,形成从种苗引进、土壤成分的化验、栽植技术指导培训、后续管理、成熟收购变现的闭环产业链条,与甘肃沃尔泰种业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确保收成后按保护价收购,让经营主体和群众实现产业增收变现的目标,预计每亩产辣椒(干)400公斤左右,每亩纯收益在2000元左右,进一步提振了群众发展辣椒产业的精气神。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