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清水县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统筹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切实推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

在清水县红堡镇崔刘村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沉睡了一个春季的黑木耳应时“绽放”,菌棒上缀满色泽黑亮诱人的木耳,层层叠绕,经过数月的精心照料,长势喜人。村民们一边谈天说笑,一边将成熟的木耳收入菇桶。

“一朵木耳花”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越发娇艳,成为崔刘村乃至整个红堡镇的“脱贫花”“致富花”和“振兴花”。短短几年间,崔刘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蜕变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村,走出了食用菌产业与乡村旅游双管齐下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我们在‘一域两梁’区域内统一规划了产业发展布局,形成‘山顶核桃花椒戴帽子、山腰小杂粮中药材缠带子、山脚设施蔬菜穿裙子’的立体式产业结构布局,覆盖到了区域内所有农户,群众收入的一半来自产业和产业链上务工。在设施蔬菜产业上,建成大棚1300座,推广‘西红柿+草莓’‘万寿菊育苗+西红柿’‘茄子辣椒+羊肚菌’的产业轮作模式,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年产值达1600万元,带动了区域内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大棚生产经营和务工。”红堡镇党委副书记刘志杰说。

今年以来,红堡镇以党建引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健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模式。
干净整洁的村道,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红色气息浓郁的“党建文化长廊”……走进清水县红堡镇西城村,处处皆景,满是活力。

“红堡镇按照片带式发展的思路,以西城村为中心,成立白驼河流域联合党委,下辖红堡、白驼两镇的10个村党支部和4个产业链党支部。在联合党委的引领推动下,探索出了一条整流域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治理等工作上取得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成效。”红堡镇党委副书记刘志杰说。

近年来,红堡镇立足一些乡村“小而散”的实际,在不破坏既有建制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党建联建统筹农村发展,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思路共谋共享,努力破解农村公共服务不强、治理成本高等问题,助推乡村振兴。 (清水融媒记者 宋斌 马尧 刘嘉 马辉 编辑:张平安 责编:王玉芳 编审:刘红艳)
(新闻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李俊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