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清水县白沙镇桑园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积极提升“造血”功能,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进入五月,气温逐渐上升。近日,白沙镇桑园村食用菌示范基地的54万棒黑木耳进入成熟期,一朵朵肥硕的黑木耳破袋而出,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菌棒,在阳光的照耀下看起来色如墨玉、十分透亮。村民们穿梭在菌棒行列之间,忙着采摘、搬运、晾晒成熟的黑木耳,一派丰收的喜悦。
“桑园村共有27座种植棚,目前黑木耳进入大量采摘期,全村黑木耳产量能达到60000斤左右,产值160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分红约13万元,能带动农户就业务工120户。”白沙镇桑园村村委会副主任李俊文说。

木耳生长需要通风且相对凉爽的环境,同时对水质也有一定要求,地理位置优越的桑园村具备木耳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这里产出的黑木耳质量上乘,深受市场青睐。同时,为确保菌棒高产,黑木耳采摘期间,食用菌产业园的技术员每天都会到园区进行采摘技术指导。
“进入五月份,我们木耳园区正式进入采摘期,采摘期能延续到七月份,园区每天有20名员工采摘,到七月份能采摘5-6茬木耳。每天鲜品采摘能达到6000斤左右,干品也能达到700多斤。”食用菌产业园技术员刘树利说。

在黑木耳晾晒棚内,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把一朵朵采摘后的黑木耳均匀地摆放在特制的架子上进行晾晒,晾晒完成后,村民将木耳干品就地包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销售,让黑木耳走进互联网,实现了“订单销售”,将清水黑木耳投入全国市场,销售价格最高可达50元/斤。一朵朵黑木耳绽放在桑园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小小食用菌,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市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采摘下来的木耳经过晾干、加工、包装后,将销往国内多个市场,绿色有机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白沙镇紧紧围绕建设食用菌产业强镇这一目标,先后建成赵沟、马沟、桑园三个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共有食用菌种植棚227座,晾晒棚96座,年均可种植菌棒600万棒左右,年产白玉木耳、黑木耳、银耳、滑子菇等食用菌160万斤以上,年产值达5000万元左右。引导带动附近群众发展庭院经济96户,带动当地800余人就地就业,通过务工增加收入。”白沙镇党委副书记王晓军说。
近年来,清水县白沙镇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探索“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了农村闲散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不出村也能鼓起“钱袋子”,为乡村振兴增光添彩。(清水融媒记者宋斌刘嘉)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