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旺则乡村兴。红堡镇立足村情实际,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黑木耳产业,把“小木耳”做成“大产业”,稳农就业,助农增收,赋能乡村振兴。

红堡镇崔刘村食用菌黑木耳大棚投资473万元,占地100亩,建设木耳种植钢架大棚28座10800平方米、晾晒大棚14座3000平方米、新建蓄水池2座、管理房3间60平方米,露天地摆20亩。

4月1日,记者来到崔刘村黑木耳食用菌大棚,棚内一片火热的劳动景象。一排排吊袋木耳整齐垂放,工人们正热情高涨地挂着菌棒,技术人员认真指导,仔细检查每排菌棒吊袋质量,查看大棚内木耳生长所需水分和温度。截止目前,28座木耳种植棚已挂菌棒25座60余万棒。

红堡镇崔刘村村民成秀萍边挂菌棒边说,“这个黑木耳大棚离我家特别近,早上送完孩子,做完家务我就过来开始挂菌棒,一天工作八九个小时,照顾了孩子和老人,还能挣点生活费补贴家用。”

崔刘村以村集体流转土地和村集体合作社建设好的大棚经营使用权方式入股,农户以劳动力入股,按照项目投资的6%提取13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全年可带动200人次就业用工,带动用工人员增收2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一个项目多方收益的目标,预计全年产量达到36吨,产值达到216万左右。同时,动员周围群众积极参与木耳菌棒养菌、打孔、吊袋、地摆、浇水、采摘、晾晒等工作,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土地和劳动力双收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崔刘村木耳吊带大棚种植基地于2023年建成,以村集体租赁、企业承租的方式经营,目前共有木耳种植棚28座已挂菌棒60余万棒,晾晒棚12座,每年可吸纳附近群众务工600人次,户均增收1万元,同时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10万元。下一步,我村将以培育种植能手、发展种植大户为目标,通过木耳基地,吸纳群众种植木耳,增加增收渠道。”红堡镇崔刘村党支部书记宋岩说。

近年来,红堡镇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带农增收,以培育强村富民主导产业为目标,在白驼河流域发展设施蔬菜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着力培育村户新的增收点,助推乡村振兴。同时,以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争取项目,建成园区,引进龙头企业种植,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员+本地能人大户”的模式,以帮带学、以学促用,强化技术培训及运营管理模式,增加村户收入,稳步带动群众自种承包经营,增强产业联农增收效益。
(新闻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李俊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