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近年来,清水县立足“轩辕故里”的历史史实,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城,城以文兴,把优秀历史文化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县城西部文化高地,用人文底蕴涵养城市气质,用文化传承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走出了一条传承创新之路。

立冬时分,天气渐凉,清水县推动文化项目建设的步履不停。在上邽书院的建设现场,各工种的工人正加紧施工,争取早日把项目建设的“设计图”变为“实景图”。
复建上邽书院是清水县打造西部文化高地的重点工程之一,建筑面积2027.52㎡,由三进院组成,分为一进礼,二进乐,三进融。其中一进礼由大门、两侧连廊组成;二进乐由阅览室、连廊组成;三进融由藏书阁、连廊组成。项目建成后将整合清水县的文化资源和研究力量,开展文化讲堂、书画学术交流、图书阅览,引领促进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

与上邽书院一体建设的清水一中校门提升改造工程正在加速推进,新校门、校史馆、永清堡遗址馆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展示永清堡历史遗存的文物史迹,彰显一中教育发展的厚重底蕴,提升西城区人文内涵。
“清水一中校门提升改造及综合楼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376.38平方米,目前校门及综合楼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装饰及安装工程施工,校门水泥台阶已经完工,实现了上下贯通,正在进行景观工程施工,整体工程将于明年8月底全面竣工,投入使用。”清水县教育局项目股股长袁文文说。

清水一中副校长张彦赟介绍说,“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展示永清堡历史遗存的文物史迹,体现永清堡仰韶文化遗址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清水一中百年老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与清泉烟柳、三帖苑景观低、中、高搭配,相互映衬、互成体系,形成县城西部文化建设高地。”
在县一中脚下,树木掩映下的三帖苑是一处感悟中华书法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园内收录184位历代名家作品,制作刻录碑石593块。其中淳化阁帖312块,二妙轩55块,石佛沟丛帖210块,题字碑16块。


透过青史黄卷,漫步碑林长廊,从这些书魂墨宝中,探寻历史文脉,聆听历史足音,将为清水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清水八景之一的“清泉烟柳”原型中走来,与三帖苑沿街相望的清泉烟柳口袋公园集文化形象展示、林荫休闲游憩、多季花卉观赏于一体。绿意盎然、暗香浮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已经成为广大居民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休闲好去处。

“清水县深度挖掘‘清泉四注’潜力,做好山水文章,按照‘一泉一诗一故事’的思路,建设‘十泉十美’口袋公园,通过对文化底蕴的挖掘提炼,体现出泉水、垂柳、荷花、炊烟、清泉四注、三泉连贯等文化意境,设计中融合空间合理化、文脉生活化、人居幸福化的‘三化’理念,以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表现形式再现清泉烟柳的历史风貌。”清水县住建局工程师蔡魁说。

随着清泉烟柳、三帖苑、一中新校门、上邽书院等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清水县将逐步形成集教育、创作、藏书、旅游、文化服务为一体的县城西部文化高地,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扮靓城市颜值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
传统对接现代,古风演绎时尚。漫步上邽书院,体会开化民众,文化绵延的传承魅力;徜徉三帖苑翰墨长廊,感受汉唐风骨、明清古韵;走进清泉烟柳公园,饱览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站在“邽城二十四巷”,体验华灯璀璨、人间烟火。一个个文化景观的建成,与花舞北山、太古里桥、康养一条街、香怡南塬、笔架山大景区、清水温泉等旅游景点串联成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全域旅游核心区,赋能文旅农康深度融合发展。(图/文 清水融媒记者 王永强 丁文艳)
(新闻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李俊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