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清水县紧盯全省“打造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机遇,聚力打造“黄河上游康养及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坚持以康养及大健康产业为“引擎”,以文旅农康融合发展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条件、丰富的康养旅游和历史悠久的中医药等资源优势,聚力融合发展,打造康养福地。
在养心园农耕文化产业旅游专业合作社,老板娘正在直播卖货,恰逢端午,这里的艾草香包受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青睐。

近日,清水县特色康养艾草加工产品参加了“央企消费帮扶聚力行动之中国石油昆仑好客第三届购物节”,并与中国石油甘肃分公司签订养生枕、菌类、蜂蜜等产品订单10万余元,还与儒牛农业、中国社会帮扶网洽谈达成入驻框架,将清水县特色农特产品在门店上架并进行宣传,让清水康养产品搭上互联网的东风,进入更大的市场销售。

“乘着清水县大健康产业的东风,我们的艾草产业由小作坊生产已经变成了全自动化的生产。艾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今年我们有300亩的艾草实验基地,将收集鲜艾草200多吨,争取带动更多农户致富,推动全县文旅农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清水县养心园农耕文化产业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富强说。

走进清水中医养生馆,映入眼帘的是楼道墙壁上设置的中医文化知识宣传栏,古法姜疗美人鱼、头疗、瑶浴、按摩等中医药理疗项目为群众提供多种选择,馆内的康养师正在根据群众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理疗服务,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吸引了不少患者前来理疗。
“治未病·清水中医养生馆”的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行业指导的原则,按照统一理念、统一标识、统一风格、统一基础诊疗项目、统一定价的要求,突出标准化、品牌化。着力构建“1栋康养大厦示范带动、2所县级医院先试先行、18个乡镇全面推动、N个新建馆紧随其后的 '1+2+18+N'”战略布局,为“健康清水”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探索推行标准化+特色化模式,打造同中存异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既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康养市场需求,建成中医养生馆50家。立足清水产业特点及特色饮食文化,聚焦“食、用、医”三个范畴有力推动“医养”“康养”“食养”“日常养生”融会贯通、互促互进。不断拓展康养产品研发的广度和深度,以全县中医骨干力量和“治未病·清水中医养生馆”从业人员为核心,组织成立了清水县《黄帝内经》“治未病”学术研究会和清水县养生协会,针对老年人、妇女、慢病患者、康复人员、职业病人群等重点服务人群的健康需求,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挖掘整理民间健康食谱。目前研发养生茶类、养生药膳等保健饮品和足浴包、热敷包、熏蒸包、养生枕、养生肚兜、坐垫和中草药香包等养生理疗类康养产品30余种,开发灵芝切片、孢子粉等中药制品多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清水县康养及大健康产业体系,提升了中医养生保健、医疗和特色康复服务水平,推动健康食品产业和中医养生产品研发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持续抓好政策机遇,用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进一步培育壮大独树一帜的康养及大健康产业,用产业振兴不断擦亮我县‘轩辕故里·康养福地’的公共地域名片,聚力打造‘黄河上游康养及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清水县健康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程志强说。

花舞北山是清水县文旅农康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景区建设中,挖掘县内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创意的方式,在田园综合体植入飞天、宋孩儿枕、黄帝农耕图、七彩音乐飘带等文化元素。组织编排《轩辕鼓》《木人摔跤》《清水小曲》等本土特色文艺节目进景区演出,实现景区景点与文化活动无缝“嫁接”、深度融合”。开发建设谷坨民宿村、邽山康养园和“六坊四巷”农耕文化体验区,布设观景台、观光车、休闲吧、流动餐车、烧烤营地、山地火锅、农业采摘、网红打卡等旅游业态,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和链条延伸。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