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清水>>正文
黄湾村驻村帮扶案例入选中国扶贫发展中心2019年脱贫攻坚案例选编(图)
(2020/3/4 17:48:24)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驻村要驻心 扶贫要扶根

甘肃省清水县黄湾村驻村帮扶案例

(来源:中国扶贫发展中心2019年脱贫攻坚案例选编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课题组:胡仲军 刘永存)

  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交通极为不便,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危房危墙多,村庄脏乱差”是昔日黄湾村的真实写照。2017年9月,清水县派组织部帮扶黄湾村,按照“因村选人、优化结构、配强干部”的原则,安排14名县乡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县委组织部王晓军同志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工作队以“帮建一个好班子、找准一条好路子、培育一批好产业、打造一个好村子”为目标,团结带领全体村民,抓实抓细一户一策,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啃下了深度贫困“硬骨头”。

  一、黄湾村基本情况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六盘山片区县。黄湾村距县城约20公里,耕地面积4595亩,农户203户1015人,其中一、二级残疾人22人,享受农村低保对象55户204人,占全村人口的20.1%。2014年,黄湾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户587人,贫困发生率达57.83%。一是交通不便。远离城镇,自然村之间距离较远。通村小路均为土坯路面,年久失修,坡陡弯急。二是无集体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以人畜耕种为主;畜牧业生产管理粗放,靠天养畜;村集体无经济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无投入。三是无精气神。人们的思想保守,靠天吃饭、得过且过。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庄失去活カ,土地撂荒严重。除种少量庄稼外,平日蹲在门口打扑克、晒太阳。门前拴牲畜,院内堆粪便,卫生条件极差。四是无带头人。黄湾村有党员20余人,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面对贫困,没有思路、没有办法、没有干动,村务荒废。带动不了村民,聚集不了人心。

(黄湾村村民家的旧房子)

  二、驻村工作队的主要做法

  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帮建一个好班子、找准一条好路子、培育一批好产业、打造一个好村子”为目标,按照“遍访群众、掌握实情、聚焦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每周对村内重点项目督查1次,每半个月至少走访1遍未脱贫户,每月回访1遍建档立卡户,每两月至少组织1次扶贫政策宣讲,每季度走访1遍所有农户。通过入户核查、梳理问题、民主评议、入户对接、民主审议、建档立卡、完善资料和及时回访等工作方法,对黄湾村的情况进行“大透视”摸底。两年时间,驻村工作队全体同志身到心到、用心用情,拔穷根,扶根本,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一)突出班子建设

  驻村工作队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群众,提出优化村支部的意见。由年龄44岁、大专文化程度、群众基础好的郑小各任村党支部书记,选配年龄34岁、有在城市打工经历的优秀返村青年卢有红任村主任,由年龄56岁、工作踏实且群众基础好的程应担任副主任,选聘高校毕业生黄彦青担任村文书。村班子中既有担任村干部多年、群众基础好的老同志,也有见多识广、有经营头脑的致富能手,还有知识面宽、文化程度高的大学生,为村级组织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健全了共青团、妇联、民兵、防汛、综合治理等组织和机构。支部借势发动各方力量,制定黄湾村长期发展规划,建章立制。并多次专门组织村“两委”干部到不同类型先进村参观学习,开阔村干部视野。在驻村工作中,工作队对村上的事情主动出点子把关口,但始终把决策权交给“两委”班子、党员和群众,引导村班子更好地开展工作。

  “群众的事情,能办的马上办、难办的要想办法办”。党的基层组织健全了,办事效率高了,作风也变了。2018年7月中旬,连续几天的暴雨冲毁了路面,群众的土坯房漏雨严重。郑小各带领党支部成员挨家挨户排査险情,组织群众清淤泥、通水渠、疏通道路。村民黄万录在外务工,家里房子地处低洼、背靠山坡。晚上12点多,郑小各打着手电筒、穿着雨衣,组织村干部将老人小孩安全转移至村委会。新面貌新作风的“两委”班子获得村民们的交口称赞。

(村党支部书记(左)郑小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晓军(中)、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宋克林(右)走访农户)

  (二)打好基础补短板

  驻村工作队组织专家为黄湾村量身定做了美丽乡村建设方案,从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培植优势产业,改变村容村貌,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规划乡村发展蓝图,努力让村民过上城里人都羡幕的生活。畅通道路。工作队协调相关部门和爱心企业争取资金,扩建和硬化通往镇里的10公里主干路。按照主干路的标准,修建五个自然村的通村公路,加宽硬化村主巷道2000平方米。路通了,与外界的连接渠道打开了,产品运输的物流畅通了。联通网络。实现全村无线网全覆盖,落地县商务局电商示范村项目,建设电商平台。网通了,村民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村子里的“土特产”能卖出去、卖出好价钱。网络通了,村民视野开阔了,思路转变了。扮靓村庄。新建了村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党员活动室、幼儿园、农家书屋、爱心超市。联系捐赠价值6万元的体育健身器材1套。新建垃圾池5个、垃圾箱20个,配发垃圾分类处理“三筐一桶”。栽植行道树4公里,硬化院落84户,改造旱厕34户。村庄美了,居住环境改善了,心情也敞亮了。

(黄湾村生态放养鸡)

  (三)聚焦产业发展

  成立合作社,抱团谋发展。驻村工作队利用常年搁荒的土地资源,成立了“党社合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清水县胜合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由党支部委员带头,群众自愿入社入股,贫困户依托“六大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黄建录将家里的7亩多地入股合作社,除了每亩每月80元的收入,年底仅分红就拿到了5000多元。吸纳村民意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哪种特色产业,村民意见不统一。工作队充分尊重村民意见,开会讨论举手表决。老党员黄念德说,当地土壤、气候适合种大蒜,生产的大蒜个头大、质量好,在市场上能买好价钱。最后经过民主表决,大家一致同意将发展大蒜产业作为黄湾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定了产业,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代表赴外地考察大蒜行情,学习大蒜选种、种植技术。邀请天水市农科所专家培训大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2018年,合作社种植的140亩特色紫皮大蒜给入股村民带来6000元收入。多点开花,拓宽增收渠道。工作队投入20万元建成规模2000只的生态放养鸡场;栽植锦丰梨1200株,套种饲草玉米400亩。利用闲置农房,建成以土鸡、土鸡蛋等农家菜为特色的农家乐。建成占地2.5亩的蔬菜休闲采摘园、休闲鱼塘、农家草垛观光麦场。栽植各类花卉和绿化苗木,建成集观光赏花、蔬菜采摘、荡秋千、烧烤、垂钓、尝农家饭等一条龙服务的生态农家庄园。

  黄湾村形成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生态放养鸡场、特色农业种植、农家生态庄园、农机具服务为辅的“1+4”产业发展模式。2018年,鸡场收入2.9万元,农机具服务收入3.5万元,2019年集体收入预计可达到10万元。

(黄湾村第一书记王小军(中)与群众亲切交流)

  (四)牢记责任初心

  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每一个成员始终把自己作为单位帮村的联络员,经常向本单位和镇党委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积极协调落实易地搬迁项目11户,协调县红十字会为白血病患者黄文涛申请大病救助资金3万元,协调县残联为5名残困群众落实轮椅、灶具各一套,为4户危房改造困难户在享受项目补助的基础上,再通过帮资金、帮建材、帮劳力等方式帮其住上安全房,尽心竭力帮助困难农户改善生活环境;先后累计组织帮扶干部慰问困难农户136户,协调帮助农户吊顶25户、铺地砖16户、处理墙面21户,发放煤炉9个、煤子9000斤,衔接帮扶单位组织部和社会企业爱心人土捐赠棉衣、被褥、门帘、炕席、围巾暖鞋等共计170余件,切实有效帮助群众改善了生产生活面貌,解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问题,进一步增进了与群众之间的感情。

  通过近两年时间的驻村帮扶工作,黄湾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2014年以来全村稳定脱贫94户454人,目前剩余贫困人口28户13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3%。驻村工作队以脱贫为己任、视工作为事业的真抓实干精神,贏得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一致好评。驻村帮扶工作队被评为2017年度甘肃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驻村工作队。

(黄湾村老人带孙子玩跷板)

  三、黄湾村发展的启示

  两年来,黄湾村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一户一策,自创扶贫组合拳,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效果好、效率高,关键是抓住了几个核心点。

  (一)搭个好班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好村支书是关键。郑小各是村医,有头脑、有技术、与群众联系密切,是村支书的好人选。有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班子。村主任有眼界,在城市呆过,接受了新思想,年轻、有激情、执行力强。副主任是村里的老同志,情况熟、有威信。文书是大学生,理论基础好、接受新事物快。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克服不了的困难。

  (二)注重制度建设

  基层工作条件差,尤其要注重制度建设,并成为长效机制。两年来,驻村工作队摸索总结了一整套有效的、可复制的工作方法,一步一步把工作推向深入。为摸清民情,创建了“八步工作法”。对工作队自身,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建立了“党员说事+”的工作机制,即问事、说事、议事、办事、评事。

  (三)党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贫困地区要脱贫,必须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好不好,关键在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黄湾村创建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脱贫经验,让党建服务产业发展、让产业发展体现党建成果。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将党员粘在产业链上、将党建活动服务于产业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党建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四)调动群众积极性

  扶贫不能“包办代劳”,兴业不能主观蛮干,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群众智慧、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产业做什么?怎么做?驻村工作队并没有直接给答案,他们带领群众学习、考察、讨论、反思,由大家寻找答案。种蒜、养鸡、套种饲苗玉米这些事儿以前农民也做过,帮扶工作队请来专家教会农民科学地干、专业地干,规模经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入。

(天水在线编辑:康翠霞)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战“疫”一线防控人员群像(麦 天水战“疫”一线防控人员群像(武 烟铺村防疫和春耕生产两不误(图) 复工在行动!天水市一些扶贫车间 天水战“疫”一线防控人员群像(秦 天水市各行各业开始有序复工生产 今年正月十五晚上的天水城是这样 今年正月十二的天水街头是这样的 今天,他们佩戴口罩上班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