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清水>>正文
清水赵那村史馆:沉淀下来的风景(组图)
(2016-8-18 11:06:49)  来源:每日甘肃网  打印本页

  乡愁是青山绿水、明月繁星,更是难以割舍的亲情。一句“留住乡愁”勾起多少人的乡土记忆、亲情回味!如何才能留住乡愁,如何让记忆里的历史留存下来,如何让农家人勤劳质朴的精神传承下去,赵那村人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建一个承载着丰厚文化底蕴、记载村里沧桑变迁的村史博物馆。

  给村史撑旗的老人

  一件件老物件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而参观的游客也会聊起祖辈经历的某一时刻。8月15日,在清水县郭川镇赵那村史馆里,有不少游客和村民看着陈列架上的展品,或是低头研究,或是相互交流,抑或是咨询咨询看管人一些陌生展品的用处……大小传统农耕农具,民俗表演道具,陶瓷、铜器与古家具等7个展馆里,满满当当的展品带着参观者走进了祖辈的生活,也感受到了赵那村的文化自觉。

  村史馆负责人、天水市委党校退休干部郭满福便是村史馆成立的最大功臣,现年71岁的郭满福退休后,心系家乡,积极挖掘村史,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村上利用闲置的4.3亩土地创建了赵那村体育学校。从创建初期对原赵那村小学校舍改造,到有了拳剑歌舞室、象棋乐器室、图书阅览室、书法绘画室;从积极争取为学校配发体育健身器材,到集学习、娱乐、活动于一体的体育学校、村史馆成立,郭满福都身先士卒,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业来抓,带领着赵那村人不仅留住了乡愁,还给村里带来了发展旅游的契机。

  村里从去年3月初开始,在体育学校内筹建了村史馆以来,馆内陈列着向村民征集来的原来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及古今书画作品、邮票、根雕、古玩等展品好几百件。

  “耕犁、织布机、石碾、石磨等老物件都是村民自愿捐出来的,还有农业社时期的记账本、粮票是我自己留下来的,我攒了十年的邮票也在这里展出,就是要让村里的年轻人不要忘了村里的历史。”郭满福指着村史博物馆的老物件说。

  “时间与空间不停地变换,一代又一代人在这岁月渐渐走远的变化过程中,把使用过的工具留在了房檐下、墙角边,时不时勾起人们的记忆,体现着生活的艰辛与艰难。”传统农耕农具、家具展馆引言这样写道,赵那村在历史更替和社会变迁中,亲历了燧火青灯,度过了封闭的男耕女织和靠挣工分吃饭的不平凡年代,祖祖辈辈使用过的各式农具、家具,这些物件有全木的,也有石木、铁木结合而成的,尽管笨重粗糙,但质量上乘、做工讲究,今天仍然结实如初。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静静地在展馆里诉说着曾经的功劳。

  这是郭满福给传统农耕农具、家具展馆写的引言,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他对传统农耕农具、家具的一种礼敬情怀。

  记者采访时,不时有村民到村史馆参观,村民赵甲宽便是其中一位。自村史馆开放后,他有空便带着孙子来溜达溜达。赵甲宽喜欢对着油笼、纺车、织布机、磨子、盆盆罐罐等老物什,跟孙子讲述过去村里的故事,也喜欢领孙子看馆里陈列的老式农具。“现在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子也建设得越来越美。村史馆展示了村里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记录了村里发展的脚步,这是留给我们子孙的一笔财富。”赵甲宽说。

  从部落的围火而居产生的社火,汇聚了民族之魂,欢庆胜利与讴歌丰收的痕迹印在人们的基因里相传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火成了庆新春、逛庙会的传统表演活动,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民意诉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早之前,闹社火、逛庙会成了郭川镇人节日期间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为赵那村的表演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步社火、高跷、舞狮、龙灯、大头娃娃等道具陈列在民俗表演道具展厅里,在走过看过的同时,每一个热闹场景鲜活、生动地浮现在脑海里。

  村民郭八三是表演社火的民间高手,同时,他也是这些民俗表演道具的忠实守护者。“耍社火的道具,从很早之前到现在,接到我手里的已经有五代了,一直由我收拾、保管,从自己织布做的粗布麻衣,到现在颜色鲜艳、款式漂亮,就能看出社火的发展、演变历史,也是见证村里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记者可以看出,郭八三确实把东西保管得很好,他收集的第一代道具服装虽然颜色已显暗淡,但却完好无损,都被整整齐齐地摆放成一列。

  毛驴、旱船、狮子头等道具引来了不少孩子的围观,都纷纷伸出自己的小手轻轻地摸摸,又担心得赶紧缩回小手,嘴里还不忘嘟噜一句:这大狮子也没故事里的那么凶嘛!

  在漫长岁月里,人们把脚下的土与水结合起来,烧制成各种彩陶和瓷器,明宣德年间莲花瓣上的铜鼎,乾隆年制的汉白玉烟壶,雕刻精美的各种古家具都昭示着陶瓷、铜器与古家具展馆里很有料。

  “这里摆放的都是我们村遗留下的一些文物,是从每家每户收集而来,有些年代久远、收藏价值高,有些有纪念意义、有意思,还有的能反映出祖辈们的贫富差距……”正在参观的村民赵金豹给记者介绍说,像300年前的乾隆玉、道光砚都是村民家的镇宅之宝,村民们的付

  出给村史馆给足了面子,也成了村史馆的招牌展品。像工分账本能看出爷爷那时候挣的工分够不够一家人吃,老旧报纸却记录了国内外及我市的一些重大事件及人事调动,可以说全市的重要事件都在这里可以查到。

  在聊天中得知,村里有些人刚开始是不太愿意拿出来一些较为重要的东西的,可是随着村史馆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意义,村民热烈响应,那些不愿被拿出来的老物件一一被摆进了展厅。

  给旅游铺起垫脚石

  “赵那村史馆是全市第一家,组织、规模大,群众参与积极性高,范围广、数量多、纪念意义强。其建成对赵那村文化之乡建设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也给村里旅游发展打下了基础。”郭川镇纪委书记王明对记者说,几个展馆涵盖了各方面,能带动全镇的文化、旅游发展,对文化传承、下一代教育上意义深远,也体现了郭满福作为老党员的模范带头示范作用。

  记者了解到,村史馆自开馆以来都是定期开放、免费开放的,一年多来,接到前来考察调研、参观游览的市县领导和外地游客25次,400多人。无论平时还是节假日期间,村民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总会领过去参观,而村民们则很自信地扮起了义务讲解员的角色。

  说起游客,有些令郭满福至今印象深刻。曾经闻名而来的新疆冶金系统老专家在儿孙的陪伴下,坐着轮椅前来参观,还当场捐款500元;重庆市游客曾两次光临参观、拍照,每次都是流连忘返……钟情于村史馆的不仅仅是游客,还有周边村子的商贩,他们瞄准了此处蕴藏的商机,随时驾驶着轻便的货车配送货品,给越来越多来村史馆参观的游客提供物资保障。

  记者手记

  让村史馆走出深闺

  村史馆是赵那村的名片,是告别过往、记住变迁的历史见证,更是农耕文明的记忆。农村以其沉淀的文化底蕴、发展的文化脉络成就了有特色的村史馆,更成为了乡村旅游者感受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类有着特色村史文化的村寨,成为今天乡村特色旅游、寻找乡风乡韵的热点景区。村史是文化之根、乡愁之魂,而村史馆则让人们故土留根、文脉传承。

  发现赵那村史馆是在赵那村里一友人的手机相册里。或许是藏在深巷人未识,挂牌成立已有一年多的村史馆,在民众中的知晓率并不高,许多人在看到赵那村史馆的照片后,都极感兴趣,却不知它身在何处。记者在寻访过程中,被友人全程陪伴着,山路崎岖,岔路又多,若不是熟人就很难找到,一路走过,都没有村史馆的指引牌,就连周边部分村落,也对村史馆知之甚少。

  这样一个免费参观的场馆,应该更“高调”一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才能吸引大家前来参观,发挥村史馆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的功能。

  对于赵那村史馆的建立,有人以一个村庄的“文化自觉”来形容它的意义。一个村子的记忆不仅仅关乎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包括那些饱经沧桑的物件和故事。村里人都在很努力的让村史馆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但是如何走出深闺,让更多的人了解,则成了村史馆最迫切的事。

摄影相关图片
夏日“天水蓝”(组图) 天水在线航拍天水城(图) 2016年中国龙舟公开赛(图) 甘肃省第三届中运会开幕式(图) 建设中的藉河红桥(组图) 夏日的仙人崖景区(组图) 夏日的麦积山(组图) 第十五届“环湖赛”麦积段(图) 第十五届“环湖赛”清水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