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清水>>正文
清水:“六种模式”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组图)
(2016-3-16 9:35:41)  来源:清水县委外宣办  打印本页

  近年来,清水县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和推广了新农村建设的六种模式,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15.37亿元,建成新农村169个,4.3万户17万余群众住上了新房子,农村砖房率达到75.5%,同时让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全面夯实发展基础,建设易地搬迁型新农村。按照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灾后重建、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积极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2015年,对14个乡镇34个村1405户6848人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1310户6392人,插花安置95户456 人,新建集中安置新村20个。

  积极发展富民产业,建设产业支撑型新农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林果、畜牧、蔬菜等特色富民产业。先后建成西灵山5万亩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示范区、苏屲万头肉牛养殖园区、温沟千亩设施蔬菜基地等一大批现代农业示范点。全力打造“典型产业示范村”32个,有力带动了全县优势富民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建设旧村改造型新农村。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15年,共新建垃圾池(屋、箱)35个,安装垃圾箱126个,栽植绿化树7980株,绿化苗木58500株,种草绿化7912平方米,改造危房236间、改造危墙3600米、改厕135户,硬化小巷道7558.8米,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处36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53套、路灯218盏。

  坚持推进劳务增收,建设劳务带动型新农村。2015年,大力实施了“组十团、讲百场、进千村、强万户”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开展培训171场,培训劳动力26080人次,其中完成技能培训0.92万人。新建劳务基地3个,输转劳动力6.9万人,创劳务收入11亿元。

  着力改善居住条件,建设危房改造型新农村。抢抓国家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扩大试点的政策机遇,盘活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坚持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旅游产业开发“两手抓”,打造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以道教音乐为代表的红堡镇安坪村、以剪纸为代表的永清镇丰盛村、以传统民居为代表的贾川乡梅江村等一批传统古村落列入省、市保护名录。

  健全乡村管理机制,建设管理民主型新农村。完善村官民选、村事民议、村务民管等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在169个新农村建立村民议事会、理事会和“两代表”工作站,实行“两代表”接待日制度和“四议三双”工作制度。凡涉及低保评定、危旧房改造等村级重大事项,严格按照程序决策实施,真正做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天水日报 孙燕芸)

摄影相关图片
武山县清池韭菜基地(组图) 梅江村(图) 武山县大南河流域蔬菜生产基地(图 天水 纸鸢飞舞春来到(图) 我要去天水了!(图) 春祭伏羲活动圆满落幕(图) 天水夜景美翻天(图) 春祭伏羲典礼(图) 春祭伏羲之迎献饭仪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