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清水>>正文
【精准扶贫】清水:文化因素为精准扶贫增砖添瓦(图)
(2015-12-30 9:46:18)  来源:清水县委外宣办  打印本页

  清水县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注重文化扶贫,把健康、向上、积极的文化因素引入扶贫攻坚,让文化因素为精准扶贫增砖添瓦,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加强文化旅游设施建设。近年来,采取国家扶持、地方配套、社会融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先后自筹资金1.9亿元建成了轩辕广场、充国广场、轩辕桥、轩辕湖公园及水舞广场、轩辕大道、牛头河十里风情线、轩辕大剧院、温泉游客服务中心、体育场、轩辕殿、轩辕祠等公共文化设施。争取国家、省、市、县配套投资1.2亿元,先后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8乡镇综合文化站、266个农家书屋、18乡镇和26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实现了“县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大剧院,乡有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县财政投资6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目前川区四乡镇79个行政村已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周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剩余181个行政村的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将于年底前全面建成。分步有序实施乡村舞台建设工程,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村村都有文化舞台”的目标。县文化馆、图书馆分别于2011年、2013年被文化部评定为三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清水县于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区。

  打造特色品牌,不断加快文艺精品创作。紧紧围绕做大做强中国温泉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甘肃省轩辕文化之乡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先后创作编排了阵容庞大、气势恢宏的广场舞蹈《轩辕鼓舞》;邀请全国著名词作家车行、曲作家戚建波创作了《来日方长》和《我家清水门前流》两首县歌;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办了《轩辕讲堂》;出版了《华夏文明的曙光》、《赵充国》、《轩辕故里民间故事集》等系列文史书籍;特别是于2013年成功创排了西秦腔歌舞传奇剧《轩辕大帝》,在县内外成功演出40多场次,并于2014年8月在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大赛中,一举获得了优秀剧目特别奖、优秀唱腔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三项殊荣。2014年创排的舞蹈《崛起》在甘肃省舞蹈第三届飞天杯大赛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和优秀组织奖。舞蹈《崛起》、《清水谣》、《天边》在天水市第二届“羲皇杯”舞蹈大赛中分别获得青年群舞组一等奖、三等奖和青年单双三人组二等奖。

  实施文化惠民,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时足额落实免费开放资金,确保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四馆一站”和赵充国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正常免费开放,每周免费开放时间均达到56小时以上。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每年元旦、春节、七一、国庆等重大节庆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城乡社火调赛、春节综艺晚会、灯谜晚会、民俗非遗节目展演、电视秦腔大赛等20多项丰富多彩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县一幼编排的《小青虫的梦想》节目被央视《大风车》栏目收录,县二幼编排的《拧麻姑娘》参加了省电视台双联晚会演出。坚持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和送电影下乡活动,年均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360多场(次),免费放映电影3400多场(次)。同时每年都坚持举办一些书画、摄影作品展等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区域间的文化合作和交流。

  挖掘文化资源,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全县共公布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38人,挖掘整理“非遗”保护线索460多条,全部完成了档案资料和各种数据库建设。有3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各级“非遗”保护目录,其中道教音乐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清水剪纸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清水小曲、民间故事、庞公玉雕等11项列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同时,结合县情实际,依托县文化馆和城区幼儿园、中小学校等单位,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基地,为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摄影相关图片
冬天里的古坡(图) 秦州大樱桃宣传照(图) 关山牧场(图) 航拍皇城堡(隗嚣宫) 初冬上演“天水蓝”(图) 天水尽着“黄金”妆(图) 多彩天水(组图) 天水城黄叶满地如诗似画(图) 天水城黄叶纷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