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黄门乡立足区位优势,以打造全县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为目标,按照“整合分散村、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谋划大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整合各类项目资源,投资3713.5万元,建成占地77.6亩,集152户农户住宅、社区综合办公楼和文化活动广场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新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跨越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体做到了三化三结合。

“三化”:即资金筹措多元化,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危旧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文化广场建设、体育惠民工程等各类项目资金1341.5万元,协调贴息贷款570万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建房资金短缺问题,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工程监管民主化,积极探索“乡政府统筹抓规划,村级负责抓管理,村民自主抓建设”的运行模式,坚持建设程序、督促检查、质量验收、资金拨付等“四个从严”,做到了建房户型怎么定、施工企业怎么选、建房资金怎么管、工程监工怎么做都由群众说了算,使新农村建设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规范化运行。新村管理社区化。针对多村群众集中搬迁后服务管理难的问题,黄门乡探索试行农村综合社区管理模式,在户籍管理方面,坚持“四权”、“三保”、“惠农政策和制度”等三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农村户籍向城镇户籍转变;在综合服务方面,新建综合社区办公楼1处,配备老年人活动中心、卫生室、便民超市等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配套建设占地5300平方米的园林式文化活动广场,建立健全小城镇建设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力争将小河新村打造成一个住宅宽敞、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结合”即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紧抓易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有利契机,着力转变群众固守家园的传统观念,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将小河、樊家、薛堡、后坡等4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的152户农户从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的偏远山区选址搬迁到乡政府所在地,集中力量建设小城镇中心村,使小城镇人口较原来净增1000多人,聚集了人气,节约了建设成本,有效带动乡域经济迅速发展。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坚持“立足实际,适度超前,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的建设标准,在总结全县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科学合理设计115㎡二层小别墅住房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解决新农村排水不畅、环境面貌差、环保措施不到位的问题,采取县财政筹资三分之二、群众自筹三分之一的办法,投资120万元铺设地下排水管网和排污管道,为每户农户配套小型简易化粪池,建设地埋式污水处理站一处,实现了农村排水排污管网化、现代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调结构、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抓好以九台山为中心的万亩干鲜果基地建设,加大补植补造,加强后续管理,核桃产业初具规模。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今年将继续加大城镇土地开发力度,新建冶坊农家生态休闲庄园,加快“三产”发展,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使搬迁村群众搬得出、住得好、能致富、发展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