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清水>>正文
清水大山深处久负盛名的“马”社火揭秘(组图)
(2014-2-18 20:47:22)  来源:清水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打印本页

  每年正月,清水大地各村庄都以各种形式庆祝春节,特别是初五、初九、初十、十二、十四、十五、十六等这些日子,群众都会自发耍狮子、扭秧歌、划旱船、唱小调、踩高跷、“转”马社火。在清水县白沙乡太石村流传着一种民间社火——马社火。这一传承已久,热闹非凡的“马社火”每年正月都要在上九(或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伴随着锣鼓声走村串巷、热热闹闹、雷打不动的“转”起来,给新春的山村增添无限欢乐。

  太石村地处清水县城东面,共有太石、蔺家庄、郝罗、周岭四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367户3740人。太石村的马社火地方特色浓厚、历史悠久,在清水十里八乡都久负盛名,并且有由“装身子”、“出行”、“转”、“搭货”、“下马”、“卸将”等六个部分组成的一套完整的程式与规矩。每年正月都要在上九(或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村里的大喇叭一大早就唱起了秦腔,沉浸在浓浓年味中的人们伴着熟悉的腔调从被窝里爬起来,直奔戏台院,准备耍社火。

 

  一、“装身子”

  “装身子”是马社火的第一个部分,包括“扎道具”、“穿戴”、“烤鼓”、“拉马”、“上马”、“绑镫”、“吓牲口”等组成环节。

  马社火就是在马背上演出的社火,是我国西部山区群众根据居住的地形、地理特点和条件,借助畜力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衍生于秦腔,是一个只演不唱的剧种。要按历史戏剧故事装扮成各个角色,穿戴传统戏剧服装骑在马上,骡马列队成行,于进行间变化动作姿势,叙述故事内容。因此,必须先“选戏”,不论是《二进宫》、《斩单童》、《出五关》、《回荆州》等等,村里的“社火头”(村里多年从事且精通马社火选戏、化妆、穿戴、表演等的人)选定戏后,钹鼓响起,全村人们都向这里聚集,社火表演就算拉开了序幕。

  “打脸”(按照秦腔剧中人物脸谱化妆)。“戏”选定后,村里年轻体壮、手脚灵敏、能骑善演的年轻人就开始毛遂自荐演社火。“社火头”根据剧情人物脸型、身材等需要选定演员后,入选的演员就开始用红布带将头发向后扎起,勒住头皮,使脸尽量变大,面部紧绷。几位“社火头”取上一小块白色的熟化猪油或棒棒油(润面油)用食指在演员脸上涂开抹匀后,并用各色的油彩为剧中人物“打脸”。

  “扎道具”(根据剧情,剧中人物身份、所持兵器等,自制相关演出道具)。农村的戏箱大多配备不齐、服装道具时有短缺,在演社火时,经常需要“扎道具”已解决这一瓶颈。所扎道具包括剧中人物兵器(如刀、矛、剑、戟、抢、弓等),人物装扮所用“纸花”(用红、黄、绿纸折成扇子形的花,戴在人物头上,绑在兵器、骡马身上。一般只有所扮人物为神仙、坐骑为灵兽者才由此装扮。)、“彩头”(用红黄被面扎成彩,戴在人物头上,绑在兵器、骡马身上。亦为所扮人物为神仙、坐骑为灵兽者才由此装扮。)及剧中人物所拥“宝物”(如照妖镜、翻天印、金刚圈等)等。

  “穿戴”(根据剧情,剧中人物身份为演员穿衣、戴帽、装头饰、绑彩头、插纸花、配兵器等)。演员“打脸”结束后,就开始“穿戴”。受各村戏箱资源限制,所穿衣服、所戴头帽、所持器物等都要与剧中人物官职高低、品级大小等严格排序,并经“社火头”一一查看、层层把关,以防出现人物与穿戴不符。

 

  “烤鼓”。社火要耍,锣鼓伴驾。马社火的表演一样离不开锣鼓助威。古老的马社火一直沿用的是牛皮鼓,鼓面一米左右,“转”时一个人挎背在肩,一个人用鼓槌敲打,其鼓声铿锵有力,回声悠远,犹如远方炸开的春雷,预示着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牛皮鼓分阴面与阳面,阳面鼓声干脆响亮,阴面低鸣沉闷。正月的天气,常遇雨雪,鼓面受潮则鼓声乏力。为能打出欢快热烈的鼓点,人们经常会点燃一堆柴草,将鼓面移近,明火烘烤,只烤的鼓面潮气散尽,牛皮紧绷之时,打起来才震动四乡、威慑八邻。

  “拉马”。一个完整的“身子”,离不开一个“演员”,一个牵马人,一匹好马。每次社火“打脸”、“穿戴”之时,村民就自觉将自家的骡马绑上纸花、带上响铃、整好马鞍、带上彩头、垫好被褥,牵到舞台院,以待“身子”选用。以前,家家户户都养牲口,不缺良驹好马,每次“社火”所骑都是温驯脚力足的好马匹。春节期间,村里除了搭台唱大戏、唱小调、“游灯”等外,还“转”马社火。如今,过春节时村里延续下来的娱乐方式只剩马社火,就这马社火也因村民外出务工,农业机械化普及等因素致使牲口越来越少,“社火”的坐骑逐步演变成了骡子,与其相邻的赵沟村,已经用“驴子”转了好几年。

  “上马”。“身子”装好以后,就在舞台院子里开始选坐骑、骑骡马,俗称“上马”。“社火要耍好,骡马要选好”。马社火的表演除了马上“演员”的表演之外,还需要坐骑的配合。坐骑一般要与其“脸色”、穿戴、身躯相匹配。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马社火的观赏性,也为“演员”的角色做足了衬托。

  “绑镫”。“马镫绑得牢,‘身子’骑得稳。”“社火头”一句叮嘱,道出了马镫的重要性。的确,没有一副适合“身子”的马镫配合,马上的“演员”就犹如坐在了光马背上,既用不上力,也没有任何有效支撑,面对崎岖陡峭山路,要骑得住,简直难于上青天。因此,在“身子”“上马”之后,牵马人总是要根据自家马背上的“身子”需要调整马镫,马镫帮合适,人马都舒服。

  “吓牲口”。或许是骡马的记性不好;抑或是闲了一冬背上有了马鞍不舒服;也有可能是惰性或认生,要“转”社火的骡马听到锣鼓声、炮声、车响声和看到装好的“身子”大都会现出一副惊吓之势,“身子”“上马”也会狂奔乱跳一番。为使他们彻底适应这些声响与骑在背上的“身子”。锣鼓手与炮手会在“身子”“上马”后,敲响锣、打响鼓、拍响钹、放响炮,对它们进行一番适应驯服,直至它们逐渐安静、适应,才准备列队出发。

  二、“出行”

  “出行”是太石马社火的第二个部分,它由“排序”、“列队”、“搭旗”、“鸣锣”、“开钹鼓”、“出行仪式”、“出行”、“转村”、“上山场”、“爷店”院集中、“祈福”、“排队”等环节组成。

  “排序”。装好“身子”骑稳马,两个多小时的马社火准备工作完成了。这时候,“社火头”就会按照所选定的戏排序。秦腔剧一般都按出场先后次序排序,有时也按官职品级大小排序。而依照古典小说部分章节所演的社火一般都按照官职品级大小排序,官职大者一般靠后。在为社火排序的同时,骡马也自然“列队”,当天的社火的前后次序便定了下来。

  “搭旗”。社火“出行”时,旗手列队前。每当社火“出行时”,总有几十杆黄旗组成的旗手队走在太石村的社火最前面,旗帜飘扬在春节欢乐的乡村巷道,飞动在静美的田间小路。它们一般由10至15岁的男孩子担任旗手,领着社火队伍走村串巷、入院“转”户。

  “鸣锣”。“鸣锣开道”,表示社火即将来临。锣手一锤,直径近一米的铜锣声响彻乡野,为人们前来观看传递信息,同时也提醒人们让开大道。锣声如报春的惊雷,宣告严冬的过去,迎接新春的到来。无论男女老幼听见这报春的锣声,都争先恐后地赶来为社火队帮忙助威,兴高采烈地观看社火队的表演。锣手走在旗手之后,一般由固定的人担任,每年三次社火不能换人。“三十步一响。”锣手张老汉说,“农历每月最多三十天,有三十的是满月,三十步一打,预示着事事圆满;同时年三十日,是个团圆夜,三十响也代表全家团圆。”

  “开钹鼓”。社火未“转”,锣鼓已响,为何此时还要“开钹鼓”。原来太石村的社火,有着自己严格的规矩,社火未“转”,锣不响,钹鼓不停,社火要“转”,锣声响,钹鼓规正。

  “出行仪式”。待一切都到位,就开始举行“出行仪式”。由本年度的“会头”(负责每年社火组织、唱大戏、村内祭祀、管理会钱等村内相关民俗文化活动的负责人)在舞台上燃蜡、焚香、跪拜,并宣布当日马社火“出行”。

  “出行”。“出行仪式”结束。一声锣响,钹鼓响起,旗手在舞台院门口整齐列队。社火队伍在舞台院开始按次序“转”起来。三圈之后,旗手奔涌而出,锣手紧随其后,钹鼓手分两组伴随在社火队伍前后。出了舞台院,就开始“转村”。这时候村里的男女老幼吃饱喝足,倾室而出,站在村路巷道两旁。老汉们端着大烟锅、捋着花白的胡须边看社火,边谈论眼前社火中的戏份与那段世代口述相传的历史与传说,老太太抱着小孙子指着看花脸,孩子们蹦跳着指认那个社火是自己的亲人,姑娘们看着社火队伍的装扮笑靥如花,大家忘记了一切、任凭雪花润湿衣服与头发,不顾寒风扫过脸颊与周身,目光与心境只随社火队伍移动,全都陶醉在一年一度的狂欢中。

  “上山场”(清水各村不论大小,都有寺庙,多建于山上,有些规模较大的寺庙群众又称“山场”,故“去寺庙”又称“上山场”。)太石村有四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都要独立“装身子”,每次都要在寺院先“转”。因此每次社火“装”好后,都要先“上山场”,在“爷殿”(村内寺庙规模较小、或独立的小寺庙又称“爷殿”)院集中。

  每村上九、十五、十六都要“装”社火,且这次要比上次多,每次多时规模可达五六十至百余骑。哪家社火先到“爷殿”院,也不能提前转,只有等待其他三家社火在“爷殿”院聚齐后,每个村的社火都要选出一名代表,“下马”上香,跪拜“祈福”。之后四个村的社火便在“爷殿”院里按先来后到的次序“转”,每次所转圈数亦要比上次多,“转”完之后才能开始走村转场。

  三、“转”

  “转”是太石村社火的第三个部分,主要有“排队”、“由远及近”、“先宾后主”、“庙始村终”等环节。

  “排队”。四村社火在“爷殿”院“会师”“转”完后,便开始走村转场,“转”村次序为郝罗村、周岭村、蔺家庄村、太石村。四村社火则按照“由远及近”的规程排序。太石村的社火走在最前面,跟随其后的是蔺家庄村的社火,最后面的则是即将要“转”的郝罗村的社火,倒数第二位的则是要“转”的下一村社火。如此,每到一村,该村的社火就在最后,这种“先宾后主”的礼仪,在社火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这种最原始的演绎、最朴实无华的社火,在看似粗糙的表演中,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却传递着一种文明、一种厚重的礼仪文化。

 

  从“爷殿”院出来后,锣、鼓、钹声俱息,临近村头时全部响起。社火每到一村都要遵循“穿村而过”、“先爷殿后场子”(“场子”是马社火在各村必须要“转”的地方,一般指“爷殿”前、打麦场、戏台院、操场等公共场地。)、“自东向西”、“庙始村终”的老规程。不论是大雪纷飞、还是细雨如丝,都要在“爷殿院”、郝罗村山神庙、郝罗场、周岭山神庙、蔺家庄关公庙、饲养圈院、山神庙、太石村东头子场、巷道、柳货门、堡子场、村委会、瓦窑场、学校操场等共近20个场地转,村里的每个场地又就近有相应的村民负责招待社火。

  人们借着祭祀的名义沿袭了“转”马社火的风俗,又借着“转”马社火的风俗发起了集市、社交、演艺等活动。于是社火的内容就越闹越大了、越耍越远了、越“转”越响了,把传统的民俗闹进了现代人的视野,又将热热闹闹的社火“转”到了家门口。太石村用这种最朴素的“转”马社火风俗将最真挚的感情蕴涵其中,社火的走街串巷不但将家家户户串联了起来,也将每家每户的感情链接了起来。那种亲朋邻里间彼此亲近的自然流露,那些纯朴的民风与真情,那种无声的表演与心领神会的交流所碰撞出的火花,那一朵都是那样灿烂,每一瞬间都异常幸福。

  四、“搭货”

  “搭货”(“搭货”又名“端盘子”,是指社火在村内“转”时,村民炒好菜、拿好烟、端好酒招待耍社火的人们。)是太石村社火的第四部分,包括“先小后大”、“交叉搭货”、“送社火”、“社火送”等环节。

  “搭货”包括将热菜、凉菜、面条、扁食、炒蛋、面皮、凉粉、甜醅等吃的食物,也包括烟、酒、糖、茶、被面等用的东西。“搭货”在太石村马社火中也是一项沿袭多年的习俗,附近十里八乡的社火统称这个环节“端盘子”,唯独太石村称其为“搭货”。“为啥叫‘搭货’、啥时候开始?”村里今年已年近八旬的“社火头”刘志远老人也说不明白,“‘搭货’就是对社火的一种招待,也是个人情世礼。以前‘搭货’的时候最热闹,这一天村里人都会将自己家最好的菜端出来,让耍社火的‘身子’、‘锣鼓手’、‘旗手’、牵马的人都好好吃一顿。以前人都穷,基本是每‘转’一场’就吃一场,转一天马社火就享一天福。现在光阴都好了,‘搭货’也好了,但吃的人却基本上没有了,现在的‘搭货’没有以前热闹了。”

  太石村的“搭货”还有“先小后大”、“交叉搭货”的讲究。上九的社火不“搭货”,十五郝罗村、周岭村、蔺家庄家“搭货”,十六太石村“搭货”。“搭货”时,村民将热菜、凉菜、面条、扁食、炒蛋、面皮、凉粉、甜醅等端给耍社火的人们品尝。而“转”社火也的确是个体力活,不论是骑的人、还是走的人,都有任务在身,一天下来,至少要走十几公里路程,“搭货”就成了必要的体力补充。

  “社火送”。一天的社火最终都会在太石村暂时结束,等所有的场子都“转”完后,就会全部集中到太石村社火的“老巢”戏台院。在这里,四村的社火又会“转”四圈,之后太石村的社火继续“转”,同时“先远后近”依次送别周岭村、郝罗村、蔺家庄三村的社火。三村的钹鼓手打着钹鼓,领着社火“转”出场子,向自家村里行去,此时太石村的一组钹鼓手会继续敲打,让社火在鼓点中“转”,另一组钹鼓手则跟随出场回村的社火后面,送别一段路程,俗称“锣鼓送”。直待其余三村的社火全部送别,太石村的社火才开始勒马歇脚。

  五、“下马”

  “下马”是太石村社火的第五个组成部分,它分为“下马”、“转运”、“脱脸”等环节。

  “下马”。相邻三村的社火全部送走之后,太石村的社火便开始“下马”。“身子”要从马身上按照排列的先后次序依次而下,下完后骡马依次而回,“身子”全部在戏台院走走,将骑在马背上一天而几乎僵硬的身体活动一番。同时还有要帮助村民完成“转运”和“脱脸”两个任务。

  “转运”。在“身子”“下马”后,村民会将一些爱哭爱闹的婴儿用棉被裹好,放在院里,让“身子”从小孩身上跨过;或让小孩在从做着各种姿势的社火身边钻过,祈愿孩子们远离厄运,好运开始。“身子”“下马”时,村民还会准备好裁剪好的黄纸,为的是把社火的花脸脱下来,拿回家,俗称“脱脸”。家中若有小孩哭闹,就会烧掉“脱脸”,为孩子祈运解灾。

  六、“卸将”

  “卸将”是太石村社火的最后一个部分,也是一年社火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包括“卸身子”、“赶社火”。

 

  每年正月十六是太石村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元宵节的欢乐还意犹未尽,太石村的远亲近邻、村民们的亲朋好友以及远近闻声而来的人们,都来看这古老的马社火。

  这一天,太石村马社火会是一年中最多的一次,也是“转”的时间最长一次。以往在送别其他三村的社火后,太石村的社火就“下马”解散。而今天,却要重新从村东头开始一路穿村而过,直至西边村外。“社火头”、“会头”在村外燃香、点蜡、跪拜其身后,锣、鼓、钹全停,社火按顺序依次“下马”转身,去帽、解衣、擦脸,头也不回的回村,这一过程俗称“卸身子”。“社火头”、“会头”会在所有社火都“转”过身后,开始放鞭炮、大炮、花炮,用来吓走“社火”,这一过程又名“赶社火”。

  “卸将”结束后,一年的马社火就算结束了,同时也预示着春节过完了。从此,锣鼓封存、戏箱入库,要看社火,来年再见。

摄影相关图片
麦积山雪景醉游人(图) 走进太石村拍马社火(图) 天水迎来马年第二场雪(组图) 秦州大地正月十二耍社火(图) 马年首场降雪(组图) 走进后川看社火(组图) 走进梅江村拜早年(图) 踏雪香积山(组图) 探访闫家沟冰瀑(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