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秦安县博物馆的众多珍贵藏品中,一件战国时期的提梁卣堪称“镇馆之宝”,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吸引着无数观众驻足探寻。该提梁卣于1983年在吊湾乡把龙村出土,通高18厘米,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提梁卣造型精巧,其器横截面为圆形,侈口设计使得器物线条流畅自然,颈微束,腹部鼓出,呈现出优美的弧度,平底的构造则保证了器物的稳定。最令人称奇的是索状提梁,两端精心雕琢为蟾蜍造型,蟾蜍形象栩栩如生,细节处理细腻入微,仿佛下一秒便会跃然而出。在古代文化中,蟾蜍常被赋予吉祥、财富的寓意,这一设计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工匠的高超技艺,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古籍中卣是何种器形从未有过具体的记载,郑玄注:“中尊,谓献象之属”,这样卣是器名,为牺象之属,为中尊并不确指一种独特的器形,所谓中尊从来解释为“不大不小”,但今称的青铜卣,容量出入很大,绝不符合“不大不小”的原则。现在所称的卣,其定名始于宋人,沿用至今,有长颈圆体壶形,扁体、椭方体、简形和方形四类。同时,提梁卣作为古代酒器,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礼仪制度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了解古人的饮酒习俗、社交礼仪,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如今,这件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提梁卣,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目光。蟾蜍衔梁的青铜传奇,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续写,成为连接古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纽带,让更多人从这件文物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璀璨。
(来源:秦安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