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秦安县王铺镇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全县“2368”三农工作思路。充分利用镇域特点,结合撂荒土地整治工作,深入推进粮食安全生产,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种植马铃薯、玉米、大豆、小杂粮等多种粮食作物,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王铺镇紧扣地域面积大,梁峁沟壑纵横的特点,在全镇提出了一梁一特色,梁梁有产业,八梁八基地,镇内大循环的工作思路,以马铃薯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坚持推动不同类型粮食产业共同发展。2024年在神仙岭流域建成马铃薯产业基地,在马山湾建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在郭岔梁、冯堡梁、太平岭流域建成良种玉米基地,在崔岔梁建成良种大豆基地,在榆木梁建成小杂粮基地,在大寺梁建成粮改饲基地。”王铺镇人大主席付小峰介绍道。
神仙岭流域马铃薯产业园总面积6000亩,涉及贾岔、杨崖、卢胡等8村,主要培育种植青薯、陇薯系列品种,采用“脱毒良种+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防控+农机耕作”的高产高效标准化马铃薯种植技术。通过基地示范,带动面上14村种植优质马铃薯8000亩,推动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目前,连片的马铃薯郁郁葱葱,绿油油的枝叶铺满田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垄垄马铃薯长势良好,产业丰收的希望在田间地头绽放出了“薯光”。
为充分发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田多收、稳粮增收、一种多效、用养结合”的技术优势,持续守好粮食安全的“责任田”、护好人民群众的“粮袋子”,实现粮食生产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总体目标任务。王铺镇在马山湾流域种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600亩,远远望去,一排排玉米、大豆整齐地遍布田间,由于管护到位,玉米大豆长势良好,正处于灌浆关键阶段,将再次进行喷洒叶面肥,清除杂草等田间管护工作,确保秋粮丰收。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利用海拔高、光照充足、环境无污染,土壤土层深厚,种植小杂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榆木、高湾、连湾3村种植小杂粮1000亩。依托胡芳红合作社丰富的粮食种植经验,利用其完备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稳定的销售渠道,为生产种植技术指导、粮食收购、面粉加工和面粉产品销售提供强大发展支撑,补齐和延长王铺小杂粮产购、加工、销售产业链,进一步调动农户种植杂粮积极性,不断扩大杂粮种植面积,提高王铺小杂粮特色品牌知名度,实现小杂粮产业品牌化。
王铺镇榆木村党支部书记王武家说:“我们通过签订协议将土地流转,由合作社种植小杂粮,目前长势也非常好。不仅盘活了土地,村民还能分红,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同时,镇党委、镇政府还不断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打通产业路,方便村民运输;完善灌溉渠道,确保农田旱能灌、涝能排。积极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增加土壤肥力,为粮食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在种植过程中,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据了解,2024年上半年王铺镇粮食播种面积共计62300亩,其中夏粮小麦25990亩,秋粮36310亩(玉米14810亩、大豆3200亩、小杂粮荞麦1000亩、薯类17300亩)。王铺镇广泛种植马铃薯、玉米、大豆、小杂粮等多种粮食作物,不仅实现了种植结构的多元化,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为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王铺镇将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探索创新粮食生产模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探索“产业党委+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持之以恒推进撂荒地整治,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不同粮食产业共同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秦安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