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庞大队伍中,有这样一位先后两次主动请缨到秦安县第四中学帮扶的教师,他怀揣一颗爱心,倾注满腔热情,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教化每一位学生,把“精准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理念带到地理课堂,将地理知识化繁为简,有效激发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带动提升了全县地理学科教学水平。他就是来自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一中学的年轻地理高级教师李东方。
李东方,男,2006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本科双学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拥有职业生涯发展咨询师和规划师资格。曾获全国优质课特等奖、部级“优课”两次、全国地理科技大赛“百名先进个人”,天津市“双优课”、精品微课程、班主任技能比武二等奖,津南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津南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所带班级多次荣获区级优秀班集体称号;承担多个市、区级课题并结题;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励。

秦安四中学生的基础较差,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并不理想。帮扶之初,李东方带着疑问开始了对学生的日常观察。他发现有些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习,有些学生从不仔细审题,学生成绩屡屡不能提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为了增强学生信心,改变学生思维习惯,李东方常记录学生的进步,从不吝啬当众表扬鼓励,他还利用日常批改作业的机会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漏洞,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主动培优补差。每次考完试,他都自掏腰包奖励成绩优秀和进步明显的学生,为他们颁发自己亲自设计的精美证书和书籍、文具、模型等。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们慢慢爱上了地理学科。“不努力学地理,都对不起李老师”,有学生这样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东方所带班级的地理成绩在高三检测中多次名列前茅,在甘肃省一诊中,两名学生在全市近五千名地理考生中取得了第14名和第47名的好成绩。

“李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比较先进,我们的课堂氛围现在很活跃,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枯燥乏味的地理知识也都能轻松掌握了。记得他刚带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成绩在年级是垫底的,现在经过李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成绩已经保持在了年级前列。李老师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都很喜欢他。”秦安四中高三(8)班班长杨博文这样说道。
李东方也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我觉得咱们这边的学生特别诚恳,懂得感恩,我跟学生们相处非常愉快。所以当第一批帮扶快到期的时候,校领导做挽留,我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因为我其实也挺舍不得这些学生的,我也想跟他们一起走完高中的最后一程,送他们走进高考考场”。

拥有18年高中地理教学经历的李东方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创新。他深知,单纯依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改变一个学校的教学状况的,只有提升全校教师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培养学校青年骨干力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秦安培养一批带不走的高素质地理教师队伍,在组织、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秦安四中成立了李东方地理名师工作室。李东方将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一中学、葛沽第一中学等学校的优质课程案例、学案、课件、试题等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秦安县第四中学,为老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参考,实现了津秦两地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工作室内部成员也经常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解决教学难题,课堂从以老师讲授为主变成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明显增强,学校地理教师的业务水平开始逐步提升。
作为李东方的“徒弟”,秦安县第四中学高二地理老师王璐感受颇深。她告诉记者:“李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有序,分工明确,课堂效果好,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当中真正做到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习,这让我受益良多”。

与成绩相比,李东方更强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李东方还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教学比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在李东方和秦安四中全体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秦安四中教师刘相武、赵雪芸分别在甘肃省2024年中小学“千校万师”活动地理学科县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李东方与王菊兰老师一起完成的论文《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初探与实践》在2024年“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在2024年第十七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中,秦安四中1名学生荣获一等奖、7名学生荣获二等奖、14名学生获得三等奖、6名工作室教师获得相应辅导教师奖。
“李东方老师是一名优秀的高中地理老师,在我校帮扶支教的这两年,他在教学科研、课堂教学改革、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学成绩突出,很受学生喜爱。工作室的运行,有望促进秦安县地理教学的整体提升,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优质教育。”秦安县第四中学副校长伏军龙说。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除了教育教学,李东方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他捐款捐物,购买“扶贫产品”,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还曾多次参加义务献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东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也让我们意识到,“组团式”帮扶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而是一种大爱的传递和责任的延续。相信在像李东方这样一批有担当、有情怀、有爱心的帮扶人才的不懈努力下,教育事业必将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也期待更多像李东方一样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西部教育帮扶事业,为国家培养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来源:秦安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